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探索

【摘要】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给予乡村教师充分的福利保障,才能吸引教师扎根乡村办教育。振兴乡村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导三方面入手,筑牢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营造温暖关爱的学习环境,保证乡村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育振兴 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最艰巨的建设任务在乡村,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乡村,最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在乡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大力提升教育质量,使得乡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大规模流动成为城乡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振兴乡村教育,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软硬件设施问题:硬件设施是基础,软实力是核心

首先,硬件设施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我国乡村教育覆盖面广,学生数量庞大,学校数量多,占据了基础教育的绝大部分。乡村教育中的学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二是乡镇寄宿制学校。从学生数量看,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体的65.40%,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占总体的52.35%。从学校数量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占总体的81.95%,农村普通高中占总体的49.76%。从基础设施标准化来分析,乡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运动场、音体美器材、教学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的达标率均在83%-88%之间。为更好促进乡村教育,2019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指出应当进一步提高乡村校园建设标准,在建设寄宿制学校以及乡村小规模学校中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此后,许多地方加大了乡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固校舍,改善采暖设施,建设图书室和篮球场等,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

其次,软实力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核心。乡村教育的软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二是文化。从人才角度来说,当前乡村教育软实力提升的最大障碍在于师资队伍。由于生活环境艰苦、教学资源短缺、生源流失严重、福利待遇低下、发展空间狭小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乡村学校很难留住人才。振兴乡村教育不仅需要建立起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应当处理好教师的薪资待遇问题,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训深造等方面的内容,让教师拥有更多获得感从而潜心教学。从文化角度来说,乡村教育振兴同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从古至今,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文化的传承。学校是当地的文化中心,承载着教书育人和乡土文明绵延的双重功能。今天乡村文化的式微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教育质量不高有直接关联。因此,乡村教育事业一定要融入当地的乡土文化,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人文精神的滋养与涵育。

学校规模与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撤点并校”要科学,要着眼于改善学校基本生活条件

一方面,乡村小规模学校要科学地“撤”。从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1980年以前,乡村学校的布局大都考虑就近入学,总体上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乡村中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进城读书,使得乡村中适龄的学生不断减少。1996—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撤点并校”这一举措无疑为求学的孩子带来了困难,一些位置偏远,家庭贫困的学生,甚至不再上学,这不仅给教育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哪里建学校、建多大规模的学校,要综合考虑教育人口数量、师资数量、教育服务半径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行路困难的偏远地区,应该在当地适当保留学前班和低年级班级,防止学生因为上学难而不去上学。

另一方面,乡镇寄宿制学校要有序地“建”。其中的关键在于,在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以提供高质量教育为标准,还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学校位置要适宜。当前,乡镇寄宿制学校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安全问题、卫生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等,同时,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较为匮乏,学生往返家校之间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成为一大难题。要在保障基本教育教学条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住宿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标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为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城乡教育资源问题: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发挥乡村教育优势

以城促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城镇教育的优势,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不断探索,致力于创新出多样化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方式,诸如城乡学校结对子,一体化办学,一体化考核,还可以将城镇的教学资源与乡村共享等多种方式,促进了乡镇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协同发展。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打造城乡“同步课堂”。“同步课堂”有利于缓解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让乡村学校的学生们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以乡稳城,深耕乡村教育的乡土根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六成以上的孩子在乡村,如果再算上回流的随迁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话,中国的乡镇学校则成为了中国人才储备巨大的“蓄水池”。乡村教育办得好不好,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将会长久而持续地影响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进程。从历史发展来看,乡村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优势,我国一大批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都出自农村,乡村教育应有其教育自信,深入挖掘育人的乡土元素。

处理好专业化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懂现代技术的专业化人才

首先,乡村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据2015年1%人口统计推算,基于乡村人口的流动,目前我国有近1亿儿童受到影响。该群体在学业表现、价值观念等方面均呈现出一些不利于发展的特征。从学业表现来看,教育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等错误观念导致存在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从价值观念来看,生存至上、金钱最重要等功利化价值观仍一定范围存在。应当树立起“大教育观”,从学校方面入手,构建起温暖关爱的学习环境,保证乡村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乡村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乡贤”。“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更应树立“大农业观”。反映到教育上,则是加大乡村职业教育中关于农业部分的内容,呈现运用现代技术的现代化农业、依托乡村生态发展而来的旅游农业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必然是了解农业、热爱农业、懂得农业技术的人。

人才的培育与留用问题: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落实好人才“引入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留住乡村教育人才。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在中国,有着290多万的乡村教师,这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动力。作为乡村教育的灵魂,教师不仅代表了教育的希望,也是教育目标的践行者和实施者。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改善教育环境,提高薪资待遇,为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按照地区越偏远越艰苦,教师补贴资金越高的原则,可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尽量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持平。

二是落实好“引入机制”,增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后劲。乡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前赴后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用好的政策留住现有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又要“开沟引渠”,制定更具灵活性和吸引力的人才引入政策将优质的师资源源不断地引入乡村。振兴乡村教育,除了办好公办学校,也要支持办好民办学校,吸引更多热心乡村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满足当地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为乡村教育增添更多的“源头活水”。

(作者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注:本研究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社会融合视角下随迁子女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202010005004)支持】

【参考文献】

①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②陈宝生:《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人大网,2018年8月28日。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