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实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同力同行

【摘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范畴,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应顺应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牢牢把握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同源性、相辅性、融通性、共同性”等特征,找准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契合点,实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同力同行。

【关键词】劳动教育 创业教育 青年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以及《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发布,劳动教育课程被纳入高校必修课范畴,同时创业教育也被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关注青年群体劳动素养提升,更要求青年能够将劳动素养转化为创业成果。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同时开展,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实践能力,从实践成果上考察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成果。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鼓励青年劳动者成为创业“领头羊”

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既要求劳动者延续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艰苦朴素的传统劳动精神,又要求其敢于创新、追求理想,树立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创业路上发挥无穷引领力。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成为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劳动者不能局限于艰苦奋斗、默默奉献,而是要发挥个人特长,在劳动岗位上不断创新,敢于成为劳动岗位上的“领头羊”,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坚持把简单的工作做到“出类拔萃”,把复杂的工作做到“登峰造极”,把创造性的工作做到“前所未有”,坚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利用从事岗位一线工作的优势,及时发现岗位中存在的问题,下定决心认真钻研,不断突破岗位瓶颈,争取更优秀的成绩。近几年,倪志福、许振超、刘会珍、仁志祥等诸多劳动模范,都是在平凡岗位中承担起“创新先驱”的责任,不仅做到“能干”,更追求“巧干”,不断探索岗位中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模式”,从“敬业模范”转变为“创新模范”。事实上,“大国工匠”本就不应墨守成规,而是要利用创造性劳动改变社会,青年群体本来就具有知识文化的优势,又恰逢科技、政策良好发展环境,更要注重将创新创业与劳动相互结合,成为新时代有梦想的创业青年,以创新创业方式延续劳动精神,不仅为自身发展营造适宜环境,更要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创业,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生活。

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同源性、相辅性、融通性、共同性”特征

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属性同根同源。劳动教育主旨是培养青年劳动者劳动能力,从劳动者精神层面做起,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具备热爱劳动的品质,将劳动视为一种光荣义务,乐于利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劳动教育需先从精神入手,只有劳动者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进行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提升。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劳动者形成正确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养成良好创业心态,给予正在创业的青年实际指导,帮助青年克服创业障碍,是一种不断更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都具有教育属性,都是对劳动者价值观、精神、能力的一种培养活动,两者具有同源性。

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目标相辅相成。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劳动者具备知识、技能、创新能力。新时期,劳动者理应具备敢于拼搏、创新发展的执着精神,相信自己能够在劳动事业领域作出更多突出贡献,乐于在岗位中精益求精、专注执着,成为新时代合格劳动者。同时,创业教育以培养企业家为主,要求创业者具备企业家精神,着重关注诚信、合作、创新、敬业等品质,鼓励企业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看到,企业家精神和劳模精神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促进、同频共振。

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互相通融。劳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社会实践,青年群体通过在企业中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对于劳动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鼓励青年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劳动,新时期,传统劳动方式只能延续社会生产,只有具有挑战性的劳动才能改变社会生产,创业教育就是鼓励青年群体不断尝试创新劳动方式。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都以实践劳动为核心,都是为了培养青年的劳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挑战性劳动相互通融。

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实践共同一致。劳动教育方法已经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进行转变,社会实践对青年劳动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应鼓励青年“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验证课堂知识,切实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创业教育更是以实践为前提,只有亲自展开实践,才是真正的创业活动,纸上谈兵对于创业者毫无意义,只有通过实践取得的成绩才能验证创业的真实性、成功性。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将实践置于首位,在教育方法上具有共同性,都要求青年群体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持续提升自身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兼顾并举之策

营造“全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明确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同属性,将两者进行融合,利用劳动教育树立正确劳动观,以创业教育切实提高青年劳动能力,各大高校也要开设劳动课程、创业课程,并在课程形式、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融合,形成健全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高校、企业要为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提供良好保障,在高校方面,要聘请专业教师,确保教师在创业层面取得过相应的成绩,确保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在企业方面,企业要为青年劳动实习提供场地,鼓励青年参与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并给予部分青年项目资金以及技术、人员支持,帮助青年群体成功孵化创业项目。

明确“递进式”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同源属性,在内容、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通过设定“递进式”教育目标,先完成劳动教育,再递进至创业教育,不仅能够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劳动教育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劳动知识、劳动能力的培养工作,让青年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借助劳动实践锻炼青年创业能力,让青年通过创业活动验证课堂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帮助青年解决创业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形成“递进式”教育关系,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利用创业教育切实提高青年劳动实践能力。

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实践属性,单纯依赖课本知识,难以帮助青年更好地掌握劳动素养和创业能力。同时,劳动素养因行业不同、领域差异,在教育内容上可谓“天壤之别”,利用统一的教材灌输内容,并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劳动教育应做到“因人而异”“因行业而异”,根据青年群体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目标设定,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此外,创业教育只有推陈出新才更容易获得成功,需要根据青年的创业项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都需要突出“差异化”特征,根据青年需求、市场需求、行业状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采用“终身化”教学方法。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终身化”特点明显,劳动教育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技术的诞生与创新,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甚至改变教育方法,比如过去元件生产要求劳动者手工精湛、细心专注,而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引入,教育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设定程序、如何操控机器。同样,创业教育更要注重“终身化”教学方法,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行业发展,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不断满足新型市场需求,才能让初创企业走得更加长远。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2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文课题“以‘抖音’等短视频为载体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C-010)的研究成果】

责编/韩拓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