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规划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践中编制和实施的。这一伟大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国力基础,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提供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 新征程 历史交汇期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十四五”规划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践中编制和实施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贯彻、落实好“十四五”规划,充分理解“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相互关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实施好、落实好“十四五”规划,迈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完成之后的新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继续和深入。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形成“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继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要求和实践进程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把未来30年划分成若干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分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党的十九大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成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部署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不懈奋斗,首先要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新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编制、实施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特别是实施好、落实好,意味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取得成功,从而为今后的第二步、第三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部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后,他多次阐释、宣布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是主动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来看,“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一是将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是将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开放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构建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三是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紧密结合,努力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融合关系。四是将建立支撑双循环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体系,促进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这都将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间的形成。可以说,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既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等,以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建议》,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供给质量不断提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得到改变,产能过剩、产品库存堆积、杠杆增加、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得到缓解;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使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较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三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四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更好的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十四五”期间,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关口被跨越,而且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20世纪后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人们称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素质,将有可能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从需求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将引致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同时,这一轮革命使得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众包合作等协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拓展了范围经济,挖掘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发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产业布局需要高度重视的任务,也是关系今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前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于“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如何抓住、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对于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生产力变革、以信息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都作出了重要规划和部署。在“十四五”期间落实好、实现好这些部署,必然使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占据有利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经济发展内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从经济发展内部看,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即在区域结构上,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在产业结构上,低水平、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在资源环境上,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在与信息化的关系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二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相较于连续四十多年高速持续增长的经济而言,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有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地方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把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当成竞争性产业推向市场,由市场配置资源,不仅使得这些事业发展受到影响,而且造成了公共服务产品供应的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居民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解决这些问题、补齐这些短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协调、全面的发展进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这方面任务予以高度关注,在《建议》中,为解决我国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重要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确立、形成、完善国家治理各方面的制度,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于“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要求。落实这些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党将逐步建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方面的制度,以此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方向,以党的领导保证党的使命的实现;形成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通过这些方面的制度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等。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根据《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以上制度体系将得到更好健全和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
“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历史性影响,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产生积极作用
“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历史性影响,必然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科技创新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也必然会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十四五”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国力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历史性任务,就必须把2021年到2025年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实现好。这不仅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完成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础及前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于“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实施“十四五”规划,把这些任务予以落实,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之日,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在经济总量上,按年均增长5%计算,到2025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正式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在发展基础上,我国14亿人口的消费能力将普遍提升,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总量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极大推动力。因此,“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确保2035年远景目标中第一步任务的实现,而且为“十四五”之后几个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之源,确保从2025到2035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有着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拉动。
其次,“十四五”规划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所有这些都要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前提。2020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经济如何才能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避开全球经济(特别是2020年疫情之后)的普遍衰退,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有较强的科技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有支持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政策、制度。而“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使我们获得这些必须的基础。
一是“十四五”期间将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总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十年经验的基础上,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二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既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前提。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个“6+1”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可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并打造鼓励、促进创新所必需的体制、制度与政策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重视各方面的科技进步,特别是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在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关系我国若干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不仅要努力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某些重大技术组织集中攻关。可以预料,这些任务在“十四五”期间的实现,必然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最后,“十四五”规划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提供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基础。国家制度,包括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经济活动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强调实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党领导水平、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落实提供前提,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保证。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特别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国家治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以此保证人民主人翁地位。三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迈向更高水平,使我国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办理、关系人民利益问题的处理在社会主义法治规范内运行,特别是更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要求,形成法治和德治并举、相得益彰的社会治理模式,为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提供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度前提,这也是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