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摘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14亿中国人民活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理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需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 改革 科技创新 扩大内需 双循环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

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14亿中国人民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协调供给与需求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十四五”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十三五”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十四五”期间,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加快全国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成果、专利等资产评估服务,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促进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并与国内经济大循环相结合,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以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驱动双循环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从来就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

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生产和供给。生产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核心。中国在农业、工业、能源等领域的生产环节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生产安全就无法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的风险一直存在。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科技强国支撑,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生产出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分配和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流通相互交织,分配效率、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高效分配和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生产和创造。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循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空间地域上连接中断或受阻,流通体系现代化大有可为。以科技创新打造流通体系升级版,以大流通促进大循环;以流通体系建设投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夯实扩大内需的制度体系。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中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需要科技解决方案,提供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一直是结合在一起的,“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对外开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深圳为例,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40多年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正如英国《经济学人》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日前,中央宣布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其实,何止是深圳,整个大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震古烁今、成绩卓著,引领人民快速走上致富路。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破解困局,开辟新局,走出打压和围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机会。今年第三季度,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美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16%。经济规律、世界的互相依赖不是人为可以轻易改变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降低关税总水平,努力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大幅削减进出口环节制度性成本,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通过开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在进一步开放中进步,在开放中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全面促进消费支撑扩大内需战略

深化改革,要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中高速增长顶起中国经济这片蓝天。要着力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全面促进消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培养保持居民健康生活习惯。把产业链提升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积极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满足国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同时为遭受重创的世界经济创造有效需求,输入更多的中国正能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消费和需求。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品质消费。把科技创新、产品质量创新与扩大内需、扩大消费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充分实现,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循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轮子”一起转,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把民生投资与“新基建”结合起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大幅度提高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使新的经济循环建立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之上。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都很重要,但从制度上建立扩大消费的机制至关重要。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但是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表现为投资需求占比很高,居民消费需求比重太低。“十四五”时期要努力调整现有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长期战略取向和政策选择。为此,“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2035年则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中国气派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十四五”时期,中国各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经受住了考验,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要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一些西方国家也承认的中国优势所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会一个五年一个五年地走下去,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债务政策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6BJY145)阶段性成果】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