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治疗体系中的独特优势,应进一步破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科技化、装备化瓶颈,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治疗体系,在落实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常态化工作与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大背景下,更快推动中医药的科技化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公共卫生 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现代化 应急救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治疗体系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简便验廉”是中医药传染病防治的基础优势。中医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可以随地取材又操作简便,节约人力和物力,经过多年流传下来,积累了很多验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既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适用于应急救治需求和传染病防治的优势疗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新冠肺炎病毒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将中医药疗法作为其中的重要方案,全国多个省、市(区)独立组建中医药专家组,将中医药引入新冠肺炎临床诊疗全过程。
其次,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中成效显著。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当日,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治疗,占91.5%。根据临床疗效观察,证实中医药在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新冠肺炎防治方面均能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
最后,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救治系统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与西医药各显所长、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出两种医学的叠加优势,联合防治效应得以充分显现。国家中医医疗队先后分五批派出773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8个病区。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实现了中医首次全面管理整座医院并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的突破,在运行的26天中收治患者564人并治愈392人。在中医药治疗方案下,未出现一名患者病情转重现象,完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化公共卫生应急治疗方案。
当前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的中医药科技化实践
其一,通过科技创新中医药系统化支撑应急救治。科技创新是中医药救治现代化发展的突破点。此次抗疫救治的深度介入是中医药系统化支撑应急救治的转折点。疫情防控救治期间,涌现出大量中医药创新应用的典型案例,实现了中医药在应急医疗领域的历史性突破。首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的部署下,“中医药防治2019-nCoV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等重点专项,针对中医药临床救治,筛选有效验方,追踪疗效评价,快速推进科研攻关进度,有力支撑了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工作。其次,为彻底改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药配方的调剂、发药效率低等问题,智能化、机器化的“中药配方颗粒发药机”是此次疫情应急情况下投入使用的有力医疗装备。在大规模应急救治情况下,中药配方颗粒不仅改善了中药饮片的传统模式,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用药特色,其无需煎煮、体积便携、冲服简单、疗效确切、便于调制和工业化生产等诸多优点进一步凸显。
其二,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创新应用中医药装备。在江夏方舱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多家医院,随处可见“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进行应急治疗的场面,该设施研发单位新绿色药业从传统的配方颗粒生产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型中医药龙头。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集成中药配方颗粒发药机系统、应急供电系统、供水饮水系统、应急广播系统等,多个集成功能系统可满足在移动状态下中医药应急治疗的多类型、大规模任务,陡然将一座传统中医院华丽变身为快速机动部署的野战医院。2020年5月印发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将移动中药房(“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纳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参考储备清单,使中医药装备正式进入了应急救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场景的应急医疗救援领域。
推进中医药科技化转型的路径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阐明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治疗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也为中医药科技化应急救治的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加强中医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一要加快补齐中医药法规体系短板,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构建适用于中医药创新应用的审核、审批机制。二要加大力度采购装配中医院的科技化装备设施,提升中医院科技攻关和应急救治能力,实现中医装备设施平战结合功能,拓宽中医药服务半径,延伸适用场景和范围。三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改革示范区,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建设国家区域中医应急救治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培训中心等,支持带动中国特色医药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突破中医科技化瓶颈。一是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中医药相关各项行业标准,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生产质量进行强制规范化认证,加强在农残、重金属、黄曲霉素等方面的严格控制,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靠。二是大力推进中药新药研发。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挖掘并扶持具有中药全产业链、强大科研实力的中药研发生产企业,加大对中药新药、中医药新技术等的支持投入,推广应用“智能中药房”等创新装备。三是大力推进数字化标准化。以量化的数据模式推动中医药体系标准化,向西方医学体系以可量化的数值作为医学观察和研究单位靠拢。可借助数字科技的优势,通过精密仪器来测量中药成分、含量、比值等,根据人体吸收药效的不同程度来对中医药诊疗效果进行不同层级的量化,促进中医药诊疗体系标准化。
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一是大力推进科技装备模块化。应加大力度通过国际装备产品认证工作,促进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在提升中医院装备装配的同时,向东南亚及华人社区较多的欧洲国家出口如“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等模块化装备,并逐步扩大装备出口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二是加快融入世界医学体系。据《济南日报》2020年4月29日报道,截至去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59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医药诊疗方案和临床经验,选派中医师赴近30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疫情防控。应把握此次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治的契机,项目化、链条化夯实中医药“走出去”步伐,专业化、国际化打造中医药人才队伍,使中医医学加快融入世界医学体系。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实业发展处处室负责人、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课题调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余艳红、于文明:《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 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新贡献》,《求是》,2020年第16期。
②胡文、侯政昆、刘凤斌、陈新林:《关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年第8期。
③司富春、高燕:《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 助推健康中国建设》,《中医研究》,2020年第9期。
责编/李丹妮(见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