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基层干部迎检时会碰到一些教条主义的考核方式和检查细则,为此他们要费尽心思琢磨上级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滋生“只看表面,不顾实效”的歪风,导致考核形式主义。
检查考核是监督政策落实、推进基层治理的必要手段。为确保检查到位、考核精准,通过明确硬性指标、设置规范标准,可以使工作更好量化、更易评判。但标准却不能等于标准答案,更不能机械执行。毕竟,指标规定无法全面了解基层的所有情况;与硬性的指标、细致的规定相比,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才是佐证基层治理效能的最佳标准。对“标准”锱铢必较、动辄得咎,不仅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也扰乱了基层的正常工作秩序,容易遭致基层干部群众的批评反感。
一项工作有没有完成,到项目一线、群众身边实地走一走,其实就可以了解实情。但在一些检查考核中,却因为被访谈对方的回答不标准、被抽查村民的柴火不整齐、被检查项目的材料有缺漏,便无法通过检查。这样的机械执行,不合常理、不接地气,表面上是认真执行规定、严格落实标准,实际上对工作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不仅查不出问题,还让基层有苦难言。
检查考核机械执行的背后,与一些部门作风不实、担当不强、官僚主义脱不开关系。在设置指标时,由于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准备把握,一些指标不合实际、不易操作,在基层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在检查时,一些工作人员怕担责任、不敢担当,宁愿折腾基层,也不愿意主动说明情况、减轻基层负担;还有的思想走偏、姿态不正,自认为到基层检查工作便高人一等,通过“鸡蛋里挑骨头”以彰显权威。凡此种种,导致基层疲于奔命,加班加点编材料、苦心孤诣背答案、扎扎实实搞形式,不得已做了许多无谓的事情。
标准是冷冰冰的、基层是热腾腾的。以冰冷的执行评判火热的基层事业,不仅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标准,也消解了制度设计的积极初衷,更滋生了辛辛苦苦务“虚功”、重“面子”轻“里子”、“另辟蹊径”应付检查等等“假把式”“无用功”。多一些务实担当,少一些机械执行,通过深入基层一线、注重动态考核、坚持明察暗访,考准考实基层各项工作,才能让检查考核真正发挥“指挥棒”效应,推进基层改革发展治理各项事业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进步。(作者:汪东旭 成都市锦江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