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梁光华:科学统筹校园安全应急科普教育

编者按: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伟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2020应急管理峰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开幕。本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由论坛开幕式、2020应急管理峰会、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会等单元组成。

以下为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光华的演讲。

梁光华xiu(1)

今天,我重点围绕校园安全应急科普教育这个话题来谈谈我的观点。

我们研究院发布的成果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四千多万青少年受到意外伤害风险,这个数据还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对于风险的认知不足,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但值得注意的是,据学界统计,通过积极的安全教育预防,80%的风险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开展安全文化应急科普教育是一个必由之路。

此外,还有两个数据可以加以证明。从灾害成因的角度来看,据统计,造成灾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的关系行为,二是物的关系状态,三是环境因素。其中人的行为占到70%以上。从灾害救援角度来说,综合全世界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在生还人员里面,70%以上是通过自救、互救实现的。医学救援强调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灾害发生以后由于道路损毁等情况,专业救援队很难到达现场,这个时候就要靠自救、互救。这进一步证明了开展安全文化应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从世界层面来看,“安全文化教育从校园开始”是一个国际共识。校园是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所,安全文化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处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期,我们通过教育一个孩子,能够影响一个家庭,能够覆盖整个社会,能够提升全民的安全文化素养。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安全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健全全民安全教育体系,要推动安全宣传保健活动。但是我们在开展安全文化教育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个“怎么学”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安全文化教育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从学校来看,存在缺师资、缺教材、缺设施等问题。最后,对家长来说,尽管十分关心安全教育,但也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路径去积极配合。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此,我将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开展校园安全文化教育,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安全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要基于风险来进行构建。比如,孩子的主要活动空间应该是家庭、社会和校园。在家庭遇到的风险主要是居家风险,像火灾、燃气爆炸、电梯故障等;在社会和公共空间,遇到的主要是交通上的风险;在校园,则可能会遇到火灾、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风险。因此,基于孩子的活动轨迹,在相应风险下构建科学的安全知识体系,家庭、社会和校园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比较完整的安全教育知识体系。

第二,要推动体验式教学。只学习安全文化教育知识还远远不够,在遇到灾害时还要有正确的反应和必要的应对技能。因此,安全文化教育也要注重实操,可以结合线下体验馆基地来开展研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安全文化知识入脑入心。

第三,在校园安全教育领域,我们还缺少科学的决策体系,安全教育的效果如何还没有量化的标准,对此我们研究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围绕人的安全意识、知识和能力三要素,构建科学的评测体系,让教育的效果可见,也成为激发师生学习的动力。

第四,要开展社会化的托管服务,创新校园安全教育模式。因为安全教育是一个专业性、系统性的工程,专业程度很高,单纯依靠学校、企业还远远不够,需要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托管式教育服务,才能有效解决何时教、教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

第五,安全文化教育知识传播要线上线下并重,要打造一个教学和测评一体的安全教育文化体系,这样才能满足校园文化安全教育的需求。

最后,还有三点建议供大家探讨。第一,安全文化教育要“政产学企媒”全社会共同参与。第二,在国家和学界层面,要积极构建安全文化教育的标准体系、评测体系,加强我国家安全文化教育设施建设。第三,要充分依托社会单位开展安全文化教育。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

应急管理头图1105-2(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