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为冬奥会筹办和冬奥文化传播营造良好氛围,12月3日,由北京冬奥组委、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主办,北京北奥集团承办的第七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新发展格局与北京冬奥”峰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由开幕式和“冬奥我来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的北京冬奥”、“贯彻新发展理念:‘四个办奥’理念与‘冬奥+’高质量发展”、“面向新发展阶段:‘三亿人参与冰雪’与新时代文旅融合”、“激活新发展动能:北京冬奥与引领未来的前沿科技议题”、“‘冬奥+’文体旅创新融合发展”五个单元组成。
以下为中国户外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岑传理的发言。
今天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427天,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距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这五年变化很大。首先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明显提高,2014年以前中国参与冰雪运动人口统计数据是500万左右,到了去年年底,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已经接近五千万,这里面关注北京奥运会的人大部分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能够直接关心奥运会、参与奥运会,能够“上冰雪”。
我们的口号是“三亿人上冰雪”,高科技对冰雪运动的促进越来越大。从硬件上讲,冰雪投入让三个亚洲国家在四年内连续举办奥运会。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外国媒体形容为亚洲的奥运周期,这个周期里面从本身体育的发展来说已经有了飞速的进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奥林匹克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科技助推奥运会。我们经常讲金牌背后是“科技大战”,“科技大战”中荷兰把近百年的冰鞋第一次实现可以移动,大大提高了速度;平昌冬奥会制冷设备可以节约60%以上的热能,产生的热能还可以应用到运动员的训练和后期处理上。
科技的推动从媒体方面来讲,媒体已经更多地把目标集中在冬奥会上。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千天的时候,北京电视台和奥组委开通了奥运频道,中央电视台倒计时500天开通了奥运频道,均加大了奥林匹克的宣传力度。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是在1980年,那时候只有四个电视媒体记者参与报道,当时是用电影胶片进行报道的;到1988年已经形成全媒体的直播,那时候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超过了400小时;到这一届奥运会的时候,因为前面有高清电视的出现,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时候实现了全高清覆盖,2018年平昌冬奥会用的已经是新的技术——云技术,那时候云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用的是4K,北京奥运会采用8K技术已经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天空飘动的雪花,雪花的基本形状也可以看到,声音完全是环绕立体声,所有的技术都采用了云储存,这样可以使更多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有更多的受众,并且由于短视频的出现,观众可以在手机上、各种媒体上都看到奥运会的盛况。国际奥委会对高科技的发展非常重视,已经做了统计,现在每个节目大概是300万的覆盖人口,可以覆盖到将近三亿人口(点击收视率)。
高科技带来了冬奥会的发展。这次“水立方”改造,游泳池改造成了冰壶场地,用的也是低碳设备,已经不是传统的制冷了。受世界气候变暖影响,现在雪地包括北欧和平昌冬奥会都离不开雪炮,这样可以保证充分的雪源,雪炮在北京海陀山需要大量的水,从平地水库最后要上到高处,海拔700米以上,而北京延庆具备这样的条件。北京冬奥会是一场科技含量高的奥运会,从北京的准备形势来看,奥委会肯定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四年内在一个大洲连续举办奥运会有一定风险,但是评估全世界,这三个国家在东亚是科技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另外,资金保障率也比较高,奥委会委员2014年投票,为什么投了北京?是因为北京无论从经济实力、文化背景、高科技等方面都具备举办现代奥运会的条件。最后,我也预祝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