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 李旭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十三五”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14亿中国人民活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李旭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今天我们推出第二部分:以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从来就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
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生产和供给。生产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核心。中国在农业、工业、能源等领域的生产环节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的风险就一直存在。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科技强国支撑,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生产出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分配和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流通相互交织,分配效率、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高效分配和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生产和创造。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循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空间地域上连接中断或受阻,流通体系现代化大有可为。以科技创新打造流通体系升级版,以大流通促进大循环;以流通体系建设投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夯实扩大内需的制度体系。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中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需要科技解决方案,提供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无接触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一个长期风口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一)
经济大家谈 | 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二)
经济大家谈 | 坚定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大家谈 |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践行
经济大家谈 | 进一步释放“新消费”潜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良性持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