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学者纵论】新征程上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演进历程、基本脉络、核心目标

张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创造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和中国奇迹,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胡伟(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重大发展,先后形成了“四大概念”,也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时间节点分别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

深入领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对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有一个基本把握

主持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那么,如何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张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走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恢宏篇章。但由于不同国家国情民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走向现代化的时机选择、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也不一样。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属于后来者。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创造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和中国奇迹,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贡献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胡伟:深入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对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有一个基本把握。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为“四个现代化”范式——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这一范式本质上属于物质文明的一维现代化,或者说是“器物现代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重大发展,先后形成了“四大概念”,也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时间节点分别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

中国成功开辟的现代化道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适合中国人生存和发展实际

主持人:实现现代化,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和追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张智: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正确抉择和伟大创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告别前现代社会而迈向现代社会的一次庄严誓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古老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由它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确定了性质和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纲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

主持人: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过哪些成就?

张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在人落脚,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和升级,以人为价值原点,倡行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追求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70多年间,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精神文明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经济实力看,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近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稳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人类发展指数看,1990年至2018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501跃升到0.758,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之列。

从脱贫攻坚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今年即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这些数据是社会主义中国建设中追求人的现代化的积极后果和确切证明,雄辩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成功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适合中国人生存和发展实际的“中国道路”。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