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学者纵论】新征程上现代化的深刻内涵(3)

——现代化的基本格局、演进历程、基本脉络、核心目标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脉络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构成

主持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如何有序衔接?如何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胡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简言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一阶段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擘画了宏伟蓝图,发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这新一阶段的“四个全面”,其战略目标有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分别导向“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愿景。

虽然两个阶段战略布局的具体目标不同,但基本架构是相同的,战略举措是相同的,而且都服从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脉络,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战略全局与战略重点的有机统一,加上在两大布局架构下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遵循。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义就在于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战略目标,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并面向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时突出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都体现了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主持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张智:人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终极目的,现代化不仅“化物”,更要“化人”。推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既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所谓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观念、需求动机、素质能力、行为选择、权利责任和社会关系等由“传统”向“现代”发生转型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并不是一种内涵单纯和结构定型的“实体”,而是表征现实的人的传统性不断削弱和现代性不断增强、限制性不断降低和自由性不断提升、片面性不断摒弃和全面性不断张扬的“过程”。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英格尔斯所说:“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获得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才可以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

主持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多大关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

张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笼统地讲,以现代化道路为标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路径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的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的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它所追求的消灭剥削压迫,实现社会平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等理念和价值,永远占领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任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和动力之源。回首新中国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看到,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依靠人。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根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人民力量的硕果;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向世界证明,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法宝。

14亿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大机遇、最好资本、最强动力

主持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如期实现,我们距离实现现代化目标又近了一步。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如何快速实现现代化?

胡伟: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接续奋斗的新起点,也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大战略、大手笔。

张智:站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现代化是要“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时间压缩、空间叠加,中国通往现代化的路途已经没有早期先发国家的有利条件。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已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不断开发人力资源、释放人才红利,现代化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才能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建议》明确提出,展望2035,“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就是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更有尊严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亿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将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最大的机遇、最好的资本、最强的动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在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征程中全面推进,更加美好的未来必将属于每一个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中国人。

(主持人:张记合)

阅读延伸

现代化的“十五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在《新视野》撰文指出,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过程,它使农业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一般地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发生十五个方面情况的显著转变并成为普遍化,比如: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操作或自动化操作,生产产品的千差万别转向标准和统一,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人员的原地不动转向社会的自由流动,消息封闭和闭塞转向信息开放和传播,遵守习俗惯例转向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单一转向进步多元,乡村居住分散转向都市工作集中,闭关锁国、不相来往转向国际交流、互相合作,文盲无知转向知识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显著变化,可概括为“十五化”,即: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程序化。

现代化的这“十五化”,是农业社会所不可能具备的,因此,这“十五化”就成为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典型特征。这“十五化”也可以概括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陆琴辑)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