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乡村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难点。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不断增强广大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政治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健康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健康乡村建设的领导。乡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成为健康乡村建设的“活力因子”,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基层干部特别是村“两委”的领头雁作用。乡村基层干部必须扛起政治责任,当好健康乡村建设的指挥员,带领广大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健康乡村建设。共产党员在健康乡村建设中要践行初心和使命,当先锋、作表率、讲奉献,自觉接受党性锻炼和考验,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健康乡村建设上来。依托乡村基层党建网格体系,将健康城乡建设嵌入党建网格,压实网格长、网格员、联户党员责任,实施街巷长制,做到健康乡村建设有人管有人抓。
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既要继续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村民的主体作用,保证健康城乡建设效果。要注重优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健康乡村建设长远规划,广泛倾听和采纳乡村居民的意见,激发健康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二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和卫生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完善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提升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居民卫生健康、绿色环保理念和生活方式等“软件”建设,要深刻理解健康乡村建设的长期性,树立常态化理念,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健康卫生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乡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健康素养,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维护自身及家人健康的行为能力。
多元主体共治。健康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以及相关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实现多元主体共谋共建共享。第一,方案共谋。要搭建乡村居民与政府部门的对话渠道和相互交流的公共平台,征集乡村居民意见和建议,找准健康乡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根据村民需求确定优先次序和标准,优化健康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第二,项目共建。发动乡村居民参与健康乡村建设项目,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支持,为设施后期管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成果共享。让村民切实参与到健康乡村建设中,通过有效的项目实施、组织培育和活动开展,实现村民共享健康乡村建设成果,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完善保障机制。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需要资金保障、制度支持和技术支持。一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健康乡村建设,市、区两级应根据区域内健康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及优先次序,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拓展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出资参与健康乡村建设。二是健全监督考评机制。健全健康乡村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细化健康乡村目标,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把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与乡村基层干部的年度绩效考核挂钩。采取第三方参与模式,建立健康乡村建设的评估监督机制,对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建设效果、满意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第三,健全技术支持机制。市、区两级相关技术部门应对健康乡村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分类,“自上而下”提出技术供给清单。基层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中,可以“自下而上”提出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技术供给与需求清单的对比,选择出适宜不同区域健康乡村建设的技术,为健康乡村建设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
优化健康环境。以健康乡村建设为契机,优化健康环境,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好绿水青山底色,提高金山银山成色,建设生态宜居健康美丽的乡村,既打好蓝天保卫战,又注重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村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生活得开心,实现空气质量好、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的目标,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立足乡村实际,促进人口健康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建设健康文化广场、健康文化墙和体育健身设施等,让村民既能休闲娱乐,也能获得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让健康元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作者:张雅光,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