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前沿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北京冬奥与引领未来的前沿科技”这一话题,与会嘉宾围绕前沿科技如何赋能冬奥、引领未来展开深入研讨,为激发北京冬奥新动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力量。
前沿科技如何赋能北京冬奥
中国户外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岑传理阐述了前沿科技对冬奥的推动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成为奥运会的重要支撑,金牌背后是“科技大战”。北京冬奥会是一场高科技的奥运会,如这次“水立方”改造,游泳池改造成了冰壶场地,用的是低碳设备,已经不是传统的制冷方式了。北京冬奥会转播采用超高清视频(8K)技术,画面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天空飘落雪花的基本形状,声音是环绕立体声,所有的技术都采用了云存储,这样可以使更多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并且由于短视频的出现,观众可以在手机等各种媒体上都看到奥运会的盛况。国际奥委会对高科技的发展非常重视,据统计,现在每个节目大概能覆盖300万人口,总共可以覆盖将近3亿人口。
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从冰雪科学角度分析了北京冬奥会面临的挑战。一是气候不利。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面临很多不利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北京冬残奥会在3月举办,高温、降雨、沙尘等极端天气都会为其带来很大挑战。二是设备需完善。我国冰雪产业起步晚,同时,冰雪产业高耗能、高耗水,而滑雪场大多位于生态脆弱、设备不全的山区,对建设绿色环保型和智慧型的滑雪场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作为科研团队,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完成冬奥赛事科技保障任务,研发出适合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后冬奥时代”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以及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出贡献。
哈尔滨体育学院校长、教授朱志强认为,北京冬奥会要全面参赛、突破历史最好成绩,在人才备战和科技创新方面,需要提升关键技术的研究。北京冬奥会期间,场地、人员和很多项目都是挑战,尤其是新增加的项目,因此,我们要制定中国标准,在科技支撑上改变这个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在主持研讨时谈到,冬季气候条件和夏季不一样,相关的保障条件不一样,技术应用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赛事期间的公共卫生保障也需要更多技术支持。当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取得重大成果,这种成果作为一种科技力量的支撑,是北京冬奥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北京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冰雪体育设施,如果能在冬奥会之后很好地利用这些设施,既是保障已有的投资可持续运行的有效举措,又是新发展格局下更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娱乐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
科技冬奥成为经济与产业发展新引擎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从地理学角度阐述冬奥如何助力山区脱贫。冰雪运动不仅需要寒冷的气候条件,也需要山区等“坡降”地形。我国14个集中连片地区都是山区,自然禀赋差、发展落后,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今,这些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冰雪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抓手。“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地理学家应该科学规划,让雪花落地成银,造福山区人民。
中铁二十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勇认为,前沿科技赋能冬奥为培育企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新思考。作为一个铁路建设者参与到冬奥会,尤其是冬奥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是很幸运的。以中国高铁为基础的“智能京张”,成功实现北斗导航、自动驾驶、零排放等,都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结晶。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激发创新活力、凝聚精神动力、履行央企担当。
《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社长尚进认为,应推动冬奥科技可持续发展,形成创新产业闭环。基于冬奥科技创新场景的大背景,在强调科技创新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通过北京冬奥会这一重大赛事展现新技术,能否为“后奥运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普遍支撑和服务,是值得深思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更多要关注科技创新为奥运本身、奥运之后带来什么。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是有温度的,才能真正让更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对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而言,创新在世界经济生产链中占首要位置,谁掌握了创新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分配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应扮演“世界创新工厂”的角色,通过奥运会这个人类体育史上的重大赛事活动,最终形成创新产业闭环,并推动产业闭环进一步在“后奥运时期”发挥作用。北京冬奥会的包容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普通群众参与冬奥会的形式相对单一,全社会对于北京冬奥会的支持率非常高,但大家了解或观看奥运会还是主要通过电视新闻、互联网搜索、短视频等方式。能否通过新的技术创新手段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到奥运会中,非常考验专家学者的智慧。
(《国家治理》周刊记者 臧雪文 整理)
责编/蔡圣楠 银冰瑶 美编/石玉 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