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互促共进

【摘要】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新型开放大国,坚持高水平开放与高水平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实现互利共赢,将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奠定最重要的制度基础,也将为推进全球经济形成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新格局创造重要条件。

【关键词】高水平开放 市场化改革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当前,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特定背景下,14亿人口的大国,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关键在于把握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互促共进,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要求,走出一条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新路子。

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直接融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了自身的转型和发展。例如,适应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率先开放,引进外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从现实需求看,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趋势,我国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还相对滞后。随着经济服务化进程的加快,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市场经济直接融合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我国进入高水平开放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14亿人口的高水平开放,是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要求,以服务贸易发展为重大任务,以推动区域性、全球性自由贸易进程为战略目标,以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重要保障。这是观察中国中长期改革发展的一个参考框架。

例如,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服务贸易发展提出新要求。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6%,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4.0个百分点,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5.9%①。我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对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需求全面增强。未来5年,如果在高水平开放中加快补齐服务贸易发展的突出短板,我国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重可能会由2019年的14.6%提高至2025年的20%以上。这不仅将为我国释放巨大服务型消费潜力创造重要的市场空间,还将为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高水平开放依赖于高标准市场经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新格局,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直接依赖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适应扩大服务贸易的现实需求,要加快推进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开放,尽快打破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适应全球经贸规则加速重构的新趋势,实现制度型开放的重大突破,需要主动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大程度与国际对接。

以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开放是最大的改革,我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高水平开放。比如,第一,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实,由此才能明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并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第二,在高水平开放中优化营商环境。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要把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采取重大举措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在开放新高地采取特别举措,加大竞争中性、市场透明度、环保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地对接,推动制度集成创新。

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国内发展与国际竞争的主动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仅是适应新时代我国高水平开放新要求的重大任务,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实际行动。

以服务贸易发展为重大任务。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不仅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因素。为此,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一方面,要打破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推进垄断行业向社会资本开放与服务业领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并把反垄断尤其是反服务业行政垄断作为市场监管变革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限制,在对标国际规则、管理经验和标准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例如,我国平均关税水平由加入WTO时的15.3%降至目前的7.5%②;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18年规模超过4.6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由0.8%提升至11.8%;外商直接投资额由1983年的9.16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381亿美元。

当前,随着全球经贸规则加速重构,开放范围由“边境上”向“边境后”拓展,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仅有利于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也有利于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就需要国内市场规则形成体系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制度安排,与先进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有效衔接。例如,加快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降低“边境后”市场壁垒,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

以推动区域性、全球性自由贸易进程为战略目标。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以WTO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叠加因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由低成本、零库存为导向向更加安全、更有弹性转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是在加快区域性、全球性自由贸易进程,构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网络上取得重要进展,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经过各方努力,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经济全球化面临逆潮冲击的特定背景下,RCEP的正式签署将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在正式签署后,需要推进相关举措的加快落实,尽快在投资、贸易等领域取得“早期收获”。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快实现中欧、中日韩及亚太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安排的实质性突破,采取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框架协议、贸易和投资协定等多种方式务实举措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例如,以共同维护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为重点,推动形成中日韩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机制,采取健康、养老、旅游、环保、文化娱乐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努力在2020年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适时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联合研究,加快构建以一体化大市场为目标的中欧经贸合作新格局。

以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是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要率先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加大在市场准入、管理标准、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监管规则等重要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一是要对标国际最高开放水平形态,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自贸港政策与制度体系,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二是要探索和分类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开放。例如,推动上海、广东部分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标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同时对不具备全面开放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根据自身特点加快实行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三是要加快以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大湾区建设,推动建立三地互认衔接的服务业管理标准与人才资格要求,实现粤港澳服务业产业深度合作、市场体系直接融合、服务体系全面对接。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根本保障。从现实情况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又要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公开市场、公平竞争是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前提。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任务是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一是要重点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二是要实现经济政策由产业政策为主向竞争政策为基础的转变,明确产业政策以不妨碍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制定适用产业扶持政策的负面清单,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三是要实现市场监管的重点由一般市场行为监管向公平竞争审查的转变,推动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由商品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过渡,并强化对经济政策地公平竞争审查。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未来5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取代传统行政审批制度,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制度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内外资一致的负面清单。加快推动现有负面清单与正面清单的合并对接。二是要进一步提升负面清单的可操作性,建议参照国际经贸谈判负面清单模板,详细列明负面清单管理措施与相关描述,建立健全外资投诉机制。三是要明确国民待遇标准,进一步细化准入阶段的管理权力、要素供给、融资方式、进出口权、税收政策、法律保护、司法救济等一系列待遇标准,给予内外资企业明确预期。

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特征的新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产权制度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向经济主战场,以创新引领高水平市场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形成产权保护的制度基础。一是要突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逐步推进知识产权标准与国际接轨。二是要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平等保护,尽快梳理和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三是要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形成防范以公权侵犯私权行为的制度约束。

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突破。一是要加快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利”的制度安排,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二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劳动力的城乡、地域流动性,充分释放城乡一体化的巨大潜能。三是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的“两轨并一轨”,尽快实现银行体系与实体信用环节的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计算。

②《李克强:我国关税总水平由9.8%降至7.5%》,新华网,2019年3月5日。

责编/谢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