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 屠新泉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中曾指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史验证无数次的客观规律。纵览全球各国文明史,那些曾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国家,都是顺应世界潮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拥抱全球体系,同时在国内实行改革措施,充分释放开放红利,进而实现国富民强。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是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对外开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具体表现为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推动产品、资金、技术和人员等跨境交流,在最大化市场范围的情况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开放代表了国家治理的一种理念,意味着对先进事物的包容和吸收,对国际大势的顺应和强化,对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的学习和采纳。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一国才能不落伍于国际社会主流,才可能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家之间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存格局,推进对外开放、拥抱世界各国成为追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后国家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的经济腾飞之路从对外开放中获益良多,过去的实践与经验愈发坚定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决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的演进。伴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阶段的动态调整,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形式也在持续发生变化,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变的课题,即开放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要辩证地认识在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既要为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做好准备,又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将对外经济交往置于次要地位。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地位的持续攀升,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只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中国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为国内外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全球商品和要素流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企业,让全球共享中国市场红利,同时为国内国际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其次,把握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开放经济发展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应用和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经济等新业态逆势成长的案例彰显出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结构的再塑造能力。中国要牢牢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契机和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充分利用自身在商业技术应用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开放市场领域的应用,培育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重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
再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由政策开放向制度开放转型。继续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赋予不同经济主体平等地位,大力提高法律实施和执法水平,构建健全、稳定、可预期的开放体制。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大开放制度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赋予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等贸易投资平台更强的市场探索和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努力打造互利互惠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基于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则体系,积极创新治理体制机制。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将普惠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注入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各层次平台中。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主线,把握求同存异的治理方针,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以区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载体,促成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和规则的演进升级,促进世界各国贸易投资往来和经济持续增长,书写全球各国互利合作、共商共赢的新篇章。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