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乡村振兴步伐铿锵

村村铺通柏油马路,新居传来阵阵欢笑,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田野,汇聚着丰收的潜能;乡村振兴,迈出铿锵步伐。

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争取了战略主动。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隆冬时节,寒意渐浓,广袤大地的乡村振兴主战场上仍旧迸发勃勃生机。

“新品种、新技术让咱农民不吃亏,多打粮。”说起今年的丰收,辽宁省铁岭县凡河镇振义家庭农场刘振义算了这样一笔账:减肥、节水、减药,一亩地能省80多元,还比原来多打130斤粮,因为采用了优良品种,一亩实现增收180多元,一减一增,每亩地能多收入260多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威胁与挑战,这样沉甸甸的丰收更显得来之不易。

“藏粮于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丰收成色更亮眼、根基更牢靠。“十三五”时期,在藏粮于地战略指引下,我国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划定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肉蛋奶、果菜茶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藏粮于技,让“慧”种地已照进现实。如今,有了新技术,农民们只需用手机“下单”,在家就可以实现除草、打药、浇水灌溉等工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批植保无人机为农业保驾护航,实现了“不断耕,不断产”。

“今年夏天我流转的2100亩小麦能够挺过旱情,亩产超过1300斤,靠的就是高效节水灌溉区内的智能灌溉系统。”河南省商水县张庄乡种粮大户邱守先说,农户只需打开App轻轻一点,智能终端系统就会自动分析生态气象监测数据,并且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墒情等因素实现自动灌溉施肥。

耕地有限,科技进步无限。如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

扶产业、促就业、助脱贫: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

“以前这里是一片石头地,现在都种上了沃柑,这些果树真是我们老百姓的致富树。”望着远处的果园,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党总支书记左雪锋说,在“多多农园”项目支撑下,他们优选了适应高山峡谷海拔地理特性的晚熟沃柑,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测控系统,让过去大山深处的“荒凉果园”一跃成为现代化果园。

“如今,老窝村成立了橘橼种植专业扶贫合作社,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农村、农民、农业融入市场经济,大家都干劲十足,我们正在把这一模式拓展到全镇,将老窝镇建设成为‘春观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赏雪’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美丽乡镇。”老窝镇党委书记张瑞荣说。

特色产业托起了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梦,正在为农民打开一扇扇增收的新大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时期,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加快融入产业链,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扶产业促就业助脱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农民致富“聚宝盆”——目前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0万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90万个,300多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日益紧密,有效带动亿万农户增收致富。

改革激活农村一池春水,赋予农民增收新潜能——在河南省淅川县张河村,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农业公司种植软籽石榴,农户土地入股,除了租金、分红,还可以在石榴林里务工。村民王洪才高兴地说:“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有活干,一年收入近2万元。”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5年的2.73:1缩小到2019年的2.64:1。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97元,实际增长1.6%,第四季度增速将继续提高,小康之年农民将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沿着乡村公路进入江西省瑞金市泽覃乡安治畲族村,两旁用青砖镂空筑起的围篱内,满园果树映入眼帘。青山掩映之下,白墙、灰瓦、吊脚楼,栋栋畲族民居错落有致,冬日的阳光透过山林,给村庄抹上一片金黄。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全面完成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安治畲族村实施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大家争美比美,把美丽村庄建设从“门外”延伸到“门里”。“现在,每天都会有城里人开着车来我们村游玩。”村民蓝宏荣说,村里现在办起了农家餐馆,卖起了土特产品,乡村旅游成为又一项致富产业。

乡镇靓、村庄清、人居美。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全面实施,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

在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后营村,利用海蛎壳建设垃圾收集棚成了当地一道景观。沙埔镇西山村公厕外墙采用海蛎壳装修,既彰显了当地人文、地域、资源等特色,又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

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清淮村,为让乡村环境变美,村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慧环卫管理云平台,实现对环卫人员、车辆、保洁效果的实时监管。

如今,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90%。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新希望播种在沃野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

青山绿水之间,一幅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广袤大地铺展。(李慧)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