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这是自2004年9月修订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的再一次修订,《条例》共5章52条,进一步明确了“谁负责保障党员权利”,细化了“党员可以行使哪些权利”,规范了“党员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等内容。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切实保障权利行使,当要树牢“一个”意识、胸怀“两个”大局、讲好“三种”语言、遵循“四项”原则,始终保持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权利保障不偏向、不缺项、不松劲、不虚空提供坚强支撑,持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树牢“一个”意识,权责明晰不偏向。党员的主体意识是保障权利正确行使的先导,没有牢固的主体意识,就极易搞不清弄不明“权”为谁所用、“利”为谁而谋。《条例》明确了党员应该享有的13项权利,为“行使哪些权利”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划分和更加准确的表述。广大党员要找准职责定位,发挥党员主体优势,坚持履行义务在先,义务和权利相统一,在积极主动行使权利中始终做到权责统一、界限明晰,永葆鲜明政治本色。要下好党的建设“一盘棋”,以制度优势夯实权利保障“根基”,促进各项党内法规的有机衔接,让党员在合法合规合理行使权利的同时,发挥好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整体效能,让严明的纪律要求贯穿始终、全面覆盖。另外要紧紧扭住主体责任“牛鼻子”,“头雁”引领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掌握管党治党的主动权,在营造良好氛围下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优势,在强化监督检查、严肃执纪问责中不断拓展“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磁场效应。
胸怀“两个”大局,综合统筹不缺项。统筹好“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是考验党员干部把握住“不变”与“变”的永恒坐标,是激励党员干部维护合法权益、昂扬奋进姿态的时代智慧。《条例》充分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指引,规定确定了20项保障措施,成为保障有力有效、创新方式方法的活力源泉。一方面,要打好权利保障“组合拳”,根据细化的“权利名称”和“权利内容”,紧扣当前党建新要求新任务,合理配置权利保障的“内容、方式、范围”,遵照落实重要决议决定的“时间、程序、要求”,在民主集中、规范落实的前提条件下,因时因势调整步伐,为权利行使正常有序、规范高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党员智慧,统筹党务公开、民主评议、流动党员管理、查处侵犯党员权利等重点领域,畅通补齐党内政治生活“堵点”“断点”,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
讲好“三种”语言,对照查摆不松劲。“向党组织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条例》以问题为导向,在教育引导党员的实践中加以文字规范和法治约束,提炼出符合实际需求、顺应发展规律的目标任务。广大党员要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指引,悉心甄别“情感不真、动机不纯、语言不实”情况,一一对照“不正确行使权利应当追责”的5种情形,在同事、群众间深入查摆不当言行,强化“反面震慑”,列明“反向清单”,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抓早抓小出实招,抓常抓长求实效,力求动真碰硬“查”、真刀真枪“改”。各级党组织要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调研实践的基础上,强化政治监督和日常管理,营造民主的话语氛围,织细织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保障网”,支持和保护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党员,用心用情用功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给予表扬宣传,突出严管厚爱相统一,落实“有错必改、有责必追”,并对错误言行及时进行批评、帮助、教育。
遵循“四项”原则,真抓实干不虚空。保障党员权利,才能更好激发干事热情,提升工作实效。《条例》在“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结合”“坚持义务和权利相统一”“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三项原则前提下,新增第四项原则“坚持充分全面保障党员权利”,进一步丰富了党员权利保障的内涵,也进一步夯实了全党“共同负责、抓好落实”的总基调。党员要以履行义务、担当责任、遵守纪律为前提,把牢党性原则“指挥棒”,合理合法享有保障权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迅速转变思维,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激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热情,显著提升“谋复兴、谋幸福”的工作质效。要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措施,按规定、有计划开展学习讨论和参与议事决策,利用好党建联盟、党的理论等各项载体,搭建起符合党员意志、回应党员诉求的“大平台”,打造出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的“闪亮名片”。同时要宣传好落实好党员义务和权利教育,构建民主监督“大格局”,架起四项监督“高压线”,畅通权利行使渠道,护航“小微”权利运行规范,有效促进用制度“管人、管事”多向发力,确保党员权利“保障链”真实、完整、高效运转。(作者:陈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