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两业融合”模式、融合路径以及融合主体作用提出明确要求。“两业融合”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组合效应,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两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发挥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优势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融合。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无疑为实现两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短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探索“两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对于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两业融合”发展涉及管理、技术、服务等多重领域,然而我国在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相关专业、学科设置较弱,适应性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此外,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异构设备连接能力不高、数据采集及跨平台集成能力不够阻碍了“两业融合”的数字基础环境建设。“两业融合”如何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聚焦融合支撑要素供给,激活“两业融合”内生动力。健全不同层次服务型制造人才的分类评价标准,鼓励地方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根据自身融合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发展战略,从职业发展、住房、教育和医疗保障等多个层面制定对接需求的优惠政策。对于人才流失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允许以市场为导向,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专业培训机构部署定向培养策略,通过围绕服务型制造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增加职业教育课程,强化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加强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由地方政府设置专项基金,引导和贯彻政策文件落实,促进网络平台能力建设的提升与智能制造能力的开放共享,激活“两业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强化“两业融合”能力基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提升服务衍生价值,构建差异化、集成化定制服务能力,实现“两业”高质融合的“推进器”。由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引领企业聚焦“两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技术短板,依托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创新提供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建设“产学研用”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围绕IC装备、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区块链等重点技术,开展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关键领域基础材料、部件、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积极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的个人或单位,从项目立项、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升基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加快制定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及服务型制造评价标准等,提速“两业融合”的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强化产业融合的能力基础。
发挥服务创新战略引领,探索“两业融合”实施路径。由服务型制造联盟、行业协会等产业与行业组织机构牵头定期邀请专家围绕“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等主题举办高峰论坛,通过召开跨界研讨会和专题咨询讲座梳理“两业融合”的重点与难点,明晰服务创新路径。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组织架构调整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联合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或提供系统服务方案的先行企业,结合自身信息化水平推动业务流程的协同化设计;通过集中培训不断培养员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意识,加强对技能型员工的资源与心理赋能,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平台,对业务数据、员工行为数据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针对员工所处的不同工作情境制定数字化激励机制,构建服务型生态组织架构;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交互体验,增强服务定制能力,围绕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设计共享收益机制,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打造绿色供应链网络,确定最优服务型制造商业模式组合,从而构筑“两业融合”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构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创新“两业融合”生态环境。建立一体化融合发展新生态,国家层面应继续加强“两业融合”的顶层设计,各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的宣传力度,并统筹梳理制约“两业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政策措施,逐步消除“两业”在土地、税收、金融服务和产业发展等要素配置方面的政策差异。继续深入破除重点领域服务业的垄断壁垒,健全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此外,鼓励各地产业联盟与行业协会共同搭建“两业融合”咨询服务平台,成立融合专项引导基金,对于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服务型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同时,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骨干企业发挥行业示范作用、平台型企业发挥集聚性作用以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挥市场灵活性作用,将成熟的经验模式有选择地向同行业同类企业复制推广,并针对企业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实况建立转型监测评价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通过多点发力促进“两业融合”生态环境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