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国之治的根基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文化自信正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繁荣,是凝聚力量,推动和保障“中国之治”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发光彩夺目,才能厚植“中国之治”的根基,有利于找到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坚定文化自信要突出“同”,增强文化认同,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实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于中国大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到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到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很多制度都可以找到历史渊源。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对其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炼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认同与向心力,使之对内具有凝聚作用,对外具有呈现功能,让人们由文化认同达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不断地构建中国精神,拓展中国道路,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实助力、奋力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要突出“和”,懂得和而不同,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纵观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让人们看到了君子所具有的宽广胸怀;《道德经》中“上善若水”,让人们看到了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利他主义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人们见识了大海包容宽广的气度;儒家主张“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四海一家”。这是对中国“和”文化的生动诠释,同样是中华文化最具魅力之所在。“以和为贵”的包容胸襟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既指导着古代先贤的修身处世,同时也指引着后人的行为实践。只有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包容外来,才能够博采众长,愈发夺目。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坚守“和”的理念,汇聚“和”的智慧,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树立包容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要突出“新”,创新传播途径,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展现东方文明的丝绸之路、震惊国内外的兵马俑、气势磅礴的敦煌壁画,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如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挑战,面对挑战,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让文化“活”起来。纵观当下,一系列文化创新之举如雨后春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都是文化创新传承的有益之举,它们将文化的严谨性与传播方式的娱乐性巧妙结合,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与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城市精神体系、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建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才能让文化与时俱进,并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为中国之治提供重要的文化滋养和资源宝库。(作者:孙云鹿)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