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青年应培养勇于奉献的胸怀和品质,做到甘于担当;提升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与魄力,做到敢于担当;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做到善于担当。高校应深刻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总要求,讲清楚什么是担当、为谁担当、担当什么等问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方法,将使命担当教育融入广大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关键词】高校 青年 担当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担当包括法律范畴和道德范畴两个层面的义务和责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处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就具有社会责任。因而可以说,担当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承担的对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责任。事实上,担当包括法律范畴和道德范畴两个层面的义务和责任。
从法律范畴来看,担当是指履行对国家、社会以及与其产生社会关系的人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伴而生的。法律主体在把某项利益上升为权利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明确了其义务。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权利和义务必然同时包含于其中。担当在法律范畴内的本质是中性的,既有被动型,也有主动型,即人们可以按照法律要求被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也可以主动地、自愿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事实上,担当有三重含义:一是担当的义务,就是担当的内容和要求;二是担当的过程和结果,就是担当的方式、方法以及是否达到目的;三是担当的评价与反馈,就是担当的成效以及后续反映。
从道德范畴来看,担当是指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自主形成的合理的、为人所接受的伦理关系。在道德范畴内,担当应该是主动的,是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的,是道德规范中的最高层次。个体或者集体的担当与其道德水平密不可分,即道德水平越高,担当层次越高;反之,道德水平越低,担当层次越低。我们通常所说的担当就是指最根本性的道德责任。由此,激发担当意识,必须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担当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主体自觉,更倾向于主动内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担当就失去了权利或者可以不讲权利。讲担当首先要明晰责任,做到责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担当的理解包括甘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三个层次。其中,甘于担当体现的是意识问题,突出了担当应当具备的价值观念;敢于担当体现的是精神问题,突出了担当应当具备的魄力与勇气;善于担当体现的是能力问题,突出了担当应当具备的素质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担当的内涵,才能够激发自觉性,主动完成使命与任务。此外,讲担当也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工作能力,还包含价值观念、政治素质、理想信念等。
作为时代新人,青年要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只有认清角色定位、找准奋斗方向,才能把握时代际遇、勇担时代重任。
青年要培养勇于奉献的胸怀和品质,做到甘于担当。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因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发扬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首先,要具备大局意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青年要提高站位、拓宽视角,紧紧围绕大局、时时聚焦大局、处处服务大局。其次,要经受锻炼和磨砺。当代青年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肩负起自身的使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才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最后,要涵养奉献精神。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勇于奉献、持续奋斗。
青年要提升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与魄力,做到敢于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需要青年明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需要青年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危机与挑战,需要青年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指挥。由此,青年既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也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勇于面对困难。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也不会一帆风顺。因而青年需要具备“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信念以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魄力。其次,要敢于迎难而上。青年要珍惜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要甘于接受失败。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与考验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挫折。压力是成长的动力,青年要在挫折失败中不断磨砺斗志、及时总结经验,直面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开拓进取。
青年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做到善于担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从宏观上作出的展望和期望。对此,青年应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锻炼本领、锤炼品格。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在精神上“缺钙”。青年只有坚定远大理想信念,才能在历史发展中找准定位、在时代发展中找准目标。因此,青年要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中国梦的贡献者和奋斗者。其次,要增强各种本领。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精、学有所得。青年要努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担当打好基础、储备力量。最后,要提升自身能力。青年只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高度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同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青年要在实践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聚焦自身的使命,履行自身的义务,用奋斗彰显价值、用尽职诠释担当。
高校应深刻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总要求,讲清楚什么是担当、为谁担当、担当什么等问题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正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这一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科学阐释了当代青年所处的历史方位、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培育时代新人,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相契合。因此,高校要紧抓这个关键时期,做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方法,将使命担当教育融入广大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首先,讲好担当,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能够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我国逐渐“强起来”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对青年的担当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高校应系统分析新时代对青年思想道德、政治信仰、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确切要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大力培养适应强国战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其次,讲好担当,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切实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具备“当代中国精神”,核心内涵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因此,高校应坚持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论断,比如“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等。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讲好担当,有利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讲好担当,是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高校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青年,促使其认同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吉林农业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项目编号:18JZD0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7年9月8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罗国杰:《伦理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④《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人民日报》,2020年3月17日。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