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作用互动协同起来的国家治理变革,是国家尖端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可行路径,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重燃准确定位国家战略需求,全方位推动自主协同创新,并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竞争体系,在新型举国体制驱动国家尖端核心技术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 关键核心技术 竞争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是“十四五”时期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内容。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是将我国的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作用互动协同起来的国家治理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尖端核心技术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可行路径,构建基于正向研发的自主创新体系,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战略产品研制,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燃气轮机作为能源行业核心装备,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历史经验表明,长期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未能实现整机设计和热端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对于这样一件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大国重器”,举国体制是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理性选择,能够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勇担使命,高起点谋划战略发展路径
新型举国体制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以国家意志支配科技活动过程和方向的体制。新型举国体制致力于将相关市场主体分散的研发目标、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引导和整合到国家战略需求上来,在满足多元主体多重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服务国家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建设。
在战略目标方面,区别于传统举国体制的产品产出,新型举国体制在全球化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主要以能够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品为目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可复制的产品以及支撑产品固化的工艺体系、质量体系才是最终成果。这就要求“基于知识活动的重大工程项目”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推进专项的关键节点和重大里程碑,为专项推进找到发力点和突破口,稳步推进项目的实施。
在领域选择方面,新型举国体制聚焦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长远谋划,以整体思维把握国家的前进方向。面对全球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和市场主要被几个发达国家大型企业垄断的事实,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早在2012年就开始论证,经过几年的稳步实施,取得了众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将涉及国家产业安全命脉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凝聚思想方面,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统筹协调和汇聚整合作用,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重燃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以党建为引领,以“科研工程化”理念为指导,创造性构建出党建“P+P”模式,通过党建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党建带工建,将党建和重大专项推进深度融合,创造出AE价值。
聚优释能,全方位推动自主协同创新
推进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创新资源高效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在国家整体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前提下,通过高效的体制机制设计将优势力量和资源汇聚到关键领域,提高资源使用率,发挥局部规模效应,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保障。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来看,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为创新主体的组织学习创造良好环境是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应有之义。站在国家创新能力构建和体系建设的角度,新型举国体制要求政府、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在明确定位、发挥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格局。
2016年“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被列为百项工程之首,中国重燃作为重型燃机工程的牵头实施单位,探索出了“科研工程化”的独特经验道路。“科研工程化”是将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要求,与三大动力秉承“左右手、一家人”理念,在设计协同、资源共享、利益机制、组织建设等方面谋划一系列举措。成立中国重燃专家委员会,邀请院士、专家,聚全行业之智;依托国内优势科研院所及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优势资源,搭建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共同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等行政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强有力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共同发展实效和协同创新价值。
高端推动,多元化构建市场竞争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要发挥政府需求对新兴技术的带动作用,即为新兴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保护空间”,或保护处于幼稚期的技术和产品逐步具备与成熟市场中的产品竞争的实力,或培育颠覆性技术并最终形成对现有市场的变革性力量,开辟新赛道、创造新产业、塑造新格局。
区别于传统举国体制政府大多是重大战略技术/产品的唯一买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面对的是多元市场用户,如何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核心目标,市场研判、技术路线设计、产品成本分析与控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工程化”的重要管理工具。政府采购是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政策工具,尤其是涉及到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采购可以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各界资本向该项目聚集,帮助其获得研发所需的资金。此外,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会对需要采购的商品进行相关指标规定,这就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减少了技术创新的盲目性。若产品的最终用户是私企、消费者,则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通过发挥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能够切实调动和发挥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于中国重燃来说,“2023年后墙不倒”是新型举国体制能力建设的核心。不能仅满足于国家任务的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目标在于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重燃致力于打造质量标准作为重要抓手,从零起步,搭建质量体系,确定质量目标及方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试验试制课题为切入点,全面引入核电质量控制体系,设置全周期关键控制点,从选材开始严控质量,同时建立驻厂机制确保最终结果符合研制需求。
当前我国处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正加速与世界同频共振、深度交融,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必然选择。政府的重要作用在于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开放的法治、政策和市场环境,同时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维护国内外市场的公平竞争。近年来,中国重燃在自立自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走出国门,与多个全球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加深深度技术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放眼未来,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繁荣创新生态,构建开放创新背景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开放创新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并举,加快构建开放创新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这不仅关系到国家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关涉到产业、经济乃至国家安全。第一,积极推进与全球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谈判,稳步促使外方在关键技术环节向我方利益转化。更重要的是,中国重燃要以自主创新为落脚点,充分继承国内已有技术基础,通过国际合作充实技术和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研制和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主动配置优质资源,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增强对全球资源,尤其是人才、科技、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等高端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力;第三,强化标准引领,高水平参与全球竞争。中国重燃要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推进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标准化和标准国际化,同时将适合我国燃机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尤其是新产业变革背景下,要注重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提高标准的兼容性和适用性。
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的持续突破为先导,前沿技术领域多源爆发、交汇叠加。从技术体系来看,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具有变革技术路径的潜力和实现产业颠覆的潜力。具体来看,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技术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融合、渗透、拓展,将会孕育形成新的技术系统,成为促进设计、工艺、装备、管理、服务全面升级的重要力量,实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极大提升,引发新一轮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国重燃应当将数字转型作为后发赶超的重大机遇,更多利用诸如增材制造技术缩短零部件制造周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降低实验次数和成本,利用工业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组装速度等等,借助数字化快车道把整个燃机行业相比西方落下的进度、错失的时间抢回来。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长期以来我们作为技术后发国家采取的以单项技术突破为主的科技攻关方式的必然结果。目前,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封锁、部分技术实现领先,要求我们长远布局,由技术单点布局向体系建设转变。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当口,数字化、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何加强数据资源顶层统筹和要素集聚,构建数据资源配置“举国体制”;如何有效推进全国范围内数据资源顶层统筹和要素集聚,超前布局,加快释放“数字红利”,这些问题或许将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追赶乃至实现引领的重要突破口。中国重燃要处理好当前任务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方面牢牢抓住主动权,在适应变局中开创新局面。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李瑞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韩冰曦 / 周斯文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