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健康之路”等,实现共赢共享,驱动区域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进程,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七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之一。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新的挑战,值得深入探索。
一、“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七年来,“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变为全球行动,在推动互联互通建设、贸易投资活跃、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建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度政策协调改善
合作国家制度和政策差异对共建“一带一路”造成很大约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从疑虑到观望,再到积极响应和参与支持,政策沟通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一,中国与合作国家进行了大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制度对接。截至2020年1月,中国累计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关于沿亚洲公路网国际道路运输政府间协定》等;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公约)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等18个双边和多边国际运输便利化协定等,为“六廊”、“六路”合作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其二,“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区域合作规划战略对接逐渐加强。如中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2015)、与东盟国家签署《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2018)、《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2019)等。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共建“一带一路”凝聚了广泛国际共识。其三,“一带一路”建设宗旨及导向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被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有关决议或文件纳入。中国与沿线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签署或升级改善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也促进了区域经济治理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的改善。
(二)交通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打通交通运输动脉便于人财物信息等多元要素的顺畅流动,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研究显示,交通设施完善将使沿线经济体的运输时间最高可缩短12%,从而降低贸易成本。已完成和规划中的“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项目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货运时间平均减少1.7%~3.2%,使全球平均航运时间下降1.2%~2.5%,降低全球贸易成本1.1%~2.2%,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幅度则高达10.2%,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FDI增加4.97%。
七年来,作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主要内容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18年底,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廊”建设已启动或建成总投资近200亿美元的项目19个。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在内的“六路”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中欧班列在路通方面贡献突出,截至2019年10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万列,通达近20个国家、100多个城市。2020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5000多列,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2019年底中国与47个沿线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包括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在内的34个国家42个港口的建设经营有序推进。与沿线国家建成30多条跨境陆缆、10余条国际海缆。航空通道方面,与沿线62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45个沿线国家实现直航。在公路方面,中哈、中乌、中巴哈吉、中哈俄、中吉乌等国际道路运输实现常态化运行。同时,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电力、油气、核电、新能源、煤炭等领域的合作扎实推进。中俄原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稳定运营。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西伯利亚力量”)建成,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西伯利亚力量2号”也在酝酿中。信息数字之路建设提速。自2015年3月中国首次提出“信息丝绸之路”议程后,中国已与16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与7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商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全球二维码标识体系建设、大数据产业共建合作推进,沿线国家开始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及太空遥感数据服务。
(三)经贸合作日益深化
七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明显提速。荷兰跨国银行荷兰国际集团(ING)201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尤其是中欧、东欧、中东和东南亚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动更加便利,可以带动国际贸易增长12%。
第一,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自2017年5月中国发起《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以来,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该倡议旨在通过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新业态、促进服务贸易合作,推动和扩大贸易往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设为扩大包括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一带一路”海关检验检疫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19年底,中国海关已与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世界海关组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AEO)互认安排,签署涉及沿线国家检验检疫合作文件89份,其中,基于《共同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与合作的倡议》的“三智”合作加快了海关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设。
第二,贸易及承包工程稳步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14年的1.12万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6.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6.1%。其中,2019年增长10.8%,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3.4%)快7.4个百分点以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从2014年的26%上升到2019年的约30%。承接沿线国家服务外包从2014年的98.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84.7亿美元。2020年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虽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0.9%,但却比我国外贸整体降幅低了2.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5.6%。对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2015年的692.6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979.8亿美元。
第三,新贸易业态快速崛起。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生力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数字贸易发展速度更快,数字贸易品牌销售额占比从2013年的12.4%上升到2018年的40%。截至2019年底,“丝路电商”伙伴国扩大到22个,对共同抗疫贡献斐然。
(四)投资与产能合作提速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2015年的148.2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50.4亿美元,2014~2019年金融直接投资累计达到880.5亿美元,2020年1~6月,我国对沿线54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截至2019年底,我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在建或已建成138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业园、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等一批园区项目抓紧推进。中国对境外合作区累计投资366.3亿美元,入驻企业4663家,安排当地就业30多万人次,上缴东道国税费30.8亿美元(截至2018年9月底)。研究显示,境外工业园区通过“创新集聚”“产业集聚”“信用集聚”三个微观机制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其经济效益具有显著滞后性,一般凸显于建成之后的第5~12年间(经济大幅增长30%)。可见,随着产业园区陆续建成对未来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将不断增大。2020年1月,“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联盟在成都组建,将进一步驱动境外合作园区建设。
(五)资金融通不断加持
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逐渐完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一带一路”新型融资合作平台多元化。亚投行、金砖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基金等成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重要平台。截至2019年7月,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基金已批准18个成员总额85亿美元的46个贷款项目。此外,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于2018年共同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截至2019年10月,丝路基金已签约34个项目,承诺投资金额约123亿美元。“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89家金融机构参与、承诺金额达到430亿美元(截至2019年4月)。中资银行在24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102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0个合作国家165家银行。二是融资能力与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9月末,国开行在沿线国家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社会民生等业务余额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执行中包括蒙内铁路、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在内的项目超过1800个,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9年3月底)。2013~2019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累计支持约8133亿美元。中资商业银行也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如2015~2018年中国银行在沿线国家实现各类授信支持逾1300亿美元。三是第三方联合融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推动形成的《“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已有29个核准方,中国—中东欧银联体推动“16+1合作”框架下的多边金融合作。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与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已投资近200个项目超过30亿美元。四是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不断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深化,截至2020年6月11日,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累计发行熊猫债已超过4000亿元,亚投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首笔3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中国金融机构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了“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以及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指数。在沿线50多个参与国开通银联卡受理业务,累计发卡超过2500万张。
(六)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七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在文化、教育、艺术、旅游、智库、科技、环保、抗疫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多种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从2004年的2.49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成立丝绸之路各类艺术联盟并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17个国家文化中心、173所孔子学院和184个孔子课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高达270万人。2017年11月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涉及69国310家。截至2018年4月底,我国与61个“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立了1023对友好城市,与30多个沿线国家实现了公民免签或落地签。截至2019年4月,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向旅游已超过6000万人次。“一带一路”建设还有助于合作国家减贫。依据哈政府制定的《2018年投资指南》,通过参与“一带一路”5年内可极大地改善基础设施并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增加百姓收入。世行研究显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可以额外帮助多达34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其中2940万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共同对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过程中,中国与合作国家协调防疫支持和机制,提供了医疗信息、物品、技术、设备及医护人员等多方面支持,改善了合作国家民众健康水平及推进了“一带一路”健康共同体建设。
(七)促进合作国家经济增长
中国与合作国家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能与经贸合作,极大地释放了合作国家间的经济增长潜能。世行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跨大陆互联互通的宏伟举措,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地区经济环境水平,从而大幅降低贸易成本,产生积极溢出效应,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显著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世行贸易、区域一体化和投资环境部主任卡洛琳·弗洛伊德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0.7%~2.9%,从而促进实现共同繁荣。如位于中巴经济走廊的中巴农业合作园区为巴基斯坦每年创造120亿美元出口收益。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到2030年巴基斯坦实际收入将增加10.5%、吉尔吉斯斯坦将增加10.4%。中白工业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等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就业、产出以及提供的税收等不断增长,逐渐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2019年6月穆迪(Moody's Analytics)也证实,东南亚经济体越是拥抱“一带一路”带来的机会,则增长率越快。这些进一步推动中国与该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