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发展格局是在深刻认识“两个大局”基础之上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建立在中国模式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经验,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关键词:国家治理 现代化 新发展格局 中国贡献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需辩证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局势,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深化改革助力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深刻认识“两个大局”与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当今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复杂交汇的历史景观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重要问题,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发展格局正是在深刻认识“两个大局”基础之上的重大战略部署。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深刻认识世界大局和时代趋势,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成就,就在于中共历代领导人都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全局性的战略思维,能够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关于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关系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之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实践创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的论述,紧扣时代特征,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需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少有的复杂局面,所作出的战略抉择。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各主要经济体衰退程度超出预期,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但是,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借助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努力将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并且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可以说,当今世界外部环境的大变局,也正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现代化”原意是指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以及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社会变化。现代化发端于西方社会自身内在运行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因此在当代西方理论界中“西方中心论”思想盛行,把现代化视为西方国家经济模式、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产物,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且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的理念与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制度自信。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互动协同。“中国经济奇迹”的产生正是基于此的现实成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年奋斗历程,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中国不仅在疫情防控上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经济恢复上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能够有效统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抵御危机能力和逆周期调节能力。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之后,中国经济仍保持近两位数的强劲增速,在实践中证明了中国对经济调控的非凡能力。即使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复产情况良好,经济发展呈现稳定态势,韧性十足,潜力巨大。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在世界呈现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发展态势中谋求发展的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强调“循环”,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并重发展,相辅相成。由于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很大,因此国内市场循环是今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
中国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经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取得了竞争优势。世界经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国际合作,封闭不是世界主流。在宏观层面上,要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中观层面上,要解决城乡流动、实体经济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在微观层面,要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问题。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主动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循环,破除国民经济循环的梗阻,促进与国际市场规则体系的全面对接。
首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打破一些领域和行业的隐形经济壁垒,切实加强产业保护,才能够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只有通过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改革我国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体制的弊端,通过对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内的社会系统工程的设计完善,才能够营造出与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整体环境,突破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只有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才能够吸引外资企业和国际资本,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式。
其次,深化各领域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制度环境。在科技体制方面,通过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完善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公平竞争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真正提高经济循环效率。在金融领域,重点是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需要在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资本市场改革等方面继续推进。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促进流动是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落户限制、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畅通城乡循环以及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方面继续着力。在收入分配方面,向低收入者进行政策倾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讲是为了造福人民,这就需要加强民生领域的社会改革。只有持续改善民生,新发展格局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要体现公平可持续性,才能够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促进教育平等方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政务服务方面,深化便民化改革,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臧雪文 / 司文君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