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近代以来,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际社会舞台上一条主题主线。先发优势国家对后发展国家进行贸易歧视、经济封锁、技术禁令和政治施压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国际行为,也是国际行为主体相互竞争的重要体现。后发展国家应对先发优势国家打压的策略主要采取以发展国内市场循环经济为导向,维持社会相对稳定,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同情支持,逐步瓦解封锁体系。后发展国家的突围策略对中国如何更好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借鉴意义。面对“两个大局”,我们应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经济突围。
依靠体量巨大的国内市场循环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根本策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人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维护国内社会长期稳定。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迅速崛起,为人类文明前景提供了理念、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对外部冲击,最根本的就是要构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体系和制度,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要练好内功,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壮大综合国力。当前,全球经济低迷,逆全球化盛行,全球产业链面临断裂和重组,这些挑战使得我们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保持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不仅能为本国在竞争中夺取主动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国内的稳定提供必要条件。三是要继续扩大开放,打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外国优质产品和先进企业进入中国,追求国企和其他企业的竞争中性,促进高质量消费。只要中国能够保持住14亿人口规模的世界最大市场吸引力,外部冲击就难以长期持续。
大力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吸引技术人才是重要的手段。面对技术壁垒,突破封锁最快、最有效的对策莫过于加大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励先进生产力移入。针对当前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大力拓宽国际人才引进渠道,形成顶尖人才集聚效应。吸收海外人才,其重点除了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学者,还应包括世界各国的科技精英。他们若能长期驻华工作,必能带来科技领域的先进知识及人际网络,对中国必然大有助益。当前,应鼓励和支持华裔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国发展,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引进国际人才后,还要能够“留得住”“住得好”。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将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宜居宜业的国际人才社区生态圈。
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研究。面对封锁打压,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展速度和创新质量有机统一、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互促进。一方面,应进一步推进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持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赢得更多的国际共识、拓展更多的合作渠道;另一方面,应立足自身优势自力更生,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着力推动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创新战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端科创人才,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持续稳步增强。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要在关键领域首先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实现中国产品的“能用”,再进一步向“好用”迈进。着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排疑解惑,讲好中国科技国际合作故事,以事实让世人信服中国的强大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福音。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力所能及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人类相互依存的日益加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世界各国平等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中国参与完善全球治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增强世界团结黏性,力所能及提供公共物品,提升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一方面,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主动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敦促全球治理机构更好地代表新兴大国的需求,推动达成气候变化的国际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中国全球治理新理念根本目的是维护现有体系的稳定,并不是要“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发挥全球团结力,通过改革推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高效、快速应对各种新威胁新挑战,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保障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