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汕尾坚持实干当先、奋勇争先,前所未有地展露出强劲发展动能。2020年第一季度,汕尾成为全省唯一GDP实现正增长的城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81亿元,增长4.6%,连续四个季度蝉联全省第一。
从“后进”到“先进”,汕尾如何闯出一条革命老区的突围发展之路?
抓重点强支点 以点带面突围
“今年我们整个工作布局当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就是以重点的突破带动面上的发展。”2020年10月15日,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在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上总结道。
对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项资源要素都十分有限的四线城市而言,如何以小成本撬动大发展?
汕尾决定坚持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抓住影响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最关键、最核心、最迫切、最基础的环节和工作。
3月9日,汕尾市委召开全会,成为广东第一个在疫情发生后召开全会的地市,率先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全年工作作出部署,提出把2020年作为基层基础建设年、“项目双进”会战年、营商环境优化年,为“拼经济”争得了先机与主动。
“一年当三年干”的勃勃雄心充分彰显了汕尾后起直追的奋进姿态。为什么选择这“三大行动”?
“我们通过抓基础利长远、抓项目强实力、抓改革优环境,加快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张晓强说,“三大行动”分别对应了抓稳定、发展、改革这三个重要支点。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也是基层基础建设年行动的落脚点。
汕尾重点突出“基层基础建设”1条主线,明确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和“平安细胞工程”2个工程,提出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3大机制,强化基层党建对基层各项工作的引领保障,健全“五治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开展“一亲三心”活动、推进“全科网格”建设、绘制“民情地图”等举措,整合基层治理的最大合力,着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打造“枫桥经验”汕尾样板,把平安稳定牢牢抓在手上。
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也是“项目双进”会战年的出发点。
面对疫情“大考”,汕尾按照“谋划项目抓入库、前期项目抓深入、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出形象、完工项目圈句号”的要求,全面落实“1+5+X”协调机制,及时为项目推进纾困解难,坚决打好打赢“项目双进”大会战。2020年,汕尾集中开工259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291项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43.8亿元;举办首届汕尾发展大会,盘活“汕尾人经济”资源,签约33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1201.6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20年,汕尾新增大学生7000多名,比去年的3343名翻了一番,引进硕士研究生200名,72名博士研究生已进行考察或办理入职手续,在去年9名博士的基数上,增长了近8倍。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的发力点。
2020年以来,汕尾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造“粤省事”“粤商通·汕尾版”、“粤政易·汕尾版”等汕尾特色品牌,实现政务服务事项200项“免证办”、900项“指尖办”,民生和企业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炼就“最多跑一次”的汕尾速度。在汕尾,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完成,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时间控制在35个工作日以内;出口退(免)税已实现100%全流程网上办理。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汕尾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下沉一线,以“店小二”姿态服务144家重点企业,实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困难企业“一对一”帮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融资、电气、水、物流等经营性成本。
赛一赛比一比 真抓实干突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确保“三大行动”扎实推进、落到实处?汕尾提出“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全市干部都要当好“施工队长”,开局“亮相”、全程“亮牌”、年终“亮剑”,以结果论英雄。
过去的一年里,汕尾每两个月都会召开一次镇街党(工)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选出若干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采取播放专题片、展示PPT、登台演讲的形式,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方面重点工作“登台打擂”。每个季度,汕尾都会举行一次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全市6个县(市、区)轮流汇报开工项目的数量和总投资额,“项目双进”工作进度一目了然;此外还要通报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的经济社会重点工作亮牌考核结果,被亮红牌单位的主要领导需作表态发言。
在这场“大比武”中,新闻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汕尾提出“用新闻的力量推动工作”,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开设新闻舆论监督类栏目,鼓励市民群众参与监督,以发现问题、曝光问题倒推工作落实。
一系列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汕尾强烈的绩效管理导向。开年之初,汕尾提出锻造一支绝对忠诚、敢于担当、干净干事、能打硬仗的“狮子型”干部队伍,以结果论英雄。如今,在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浓厚氛围下,“兵贵神速”“事不过夜”“马上就办”成了当地官员口中的热词,“店小二”、“施工队长”的官员形象愈发深入人心。
破藩篱开新局 深化改革突围
2020年3月,家住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委宜笏自然村的村民朱大伯就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拿到了宅基地的不动产权证书,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成功申请到30万元贷款。
“以前我最多也就贷过3万元,手续还特别麻烦,没想到这一纸证明用处这么大!”朱大伯用这笔贷款租了近20亩农田,购进了一批农具,准备雇几个村民种红薯。
朱大伯生活的改变只是汕尾将改革红利转化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其中一个缩影。
3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新一轮的改革推动迫在眉睫,对汕尾而言,发展短板在农村,发展潜力也在农村。
2020年以来,汕尾积极探索“5+2”农村综合改革,重点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生、地要怎么改”等核心问题,并以"八个美丽"为抓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切实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海丰县莲花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例,该示范带覆盖5个行政村,串联了26个景点景区,全线长20.5公里,现已建成观茶鸟巢、茶艺体验街、莲花山观景台、文化礼堂等观光休闲项目。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共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乘着农村“三块地”的改革东风,该示范带已建成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叶商铺55家、特色民宿2家、农家乐9家,流转闲置土地2100多亩,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9个。仅示范带核心区莲花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500多亩,人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真正实现了让“叶子”变“票子”。
改革的春风不止于农村。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现代化、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汕尾陆续审议通过了《汕尾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实施方案》《汕尾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多项改革文件,全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成效好、群众认可的汕尾改革品牌。
接轨深圳融入湾区 东承西接突围
康佳集团投资半导体光电显示及终端项目,深圳纯和医药有限公司投资康养中心,深圳飞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投资生产基地……一系列与“特区”深圳的产业联动,持续带动“老区”汕尾经济腾飞。
随着深圳+汕头的“核+副中心”动力机制逐步建立,汕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具有同时接受深圳、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和深圳、汕潮揭两个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之利。
如何做好“东承西接”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汕尾立足“汕尾所能”,发挥“汕尾所优”,以“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机制共活”为主抓手,向西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
另一方面,汕尾向东全面对接汕头、携手汕潮揭,深化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合作,依托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布局,着重强化与汕头、揭阳、潮州等地在电子信息、能源石化、文旅产业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勇立潮头闯新路,砥砺奋进正当时。“创新岛”就是汕尾蹚出的一条新路。
1月17日,汕尾创新岛(深圳)在深圳市南山区揭牌,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首批10家企业正式入驻。入驻企业将利用深圳人才、技术、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解决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弱、推进科技创新成本高等问题,形成“研发设计在深圳、转化落地在汕尾”的创新生态,进而推动深圳、汕尾两地产业的深度融合。
“汕尾把科研创新基地放在深圳这一创新之都,对加快汕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创新项目非常有帮助。”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创新岛”的建立是打破区划边界、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一项新探索,或将为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