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何自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深刻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于变局中开新局”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招,我们要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推动形成“以我为主”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和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背景下,以融入、跟随、追赶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格局已难以为继,构建以引领、创新、超越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第一,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体系韧性。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是要抢占科技创新高地,建立创新驱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新机制。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国就不可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实现发展,短期看不失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但从长期看只会使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始终难以超越,会将我们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竞争力低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根本任务来抓。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摆脱以融入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轨道为主要特征的旧发展格局,建立以超越西方发展模式和西方主导的国际循环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格局,这就意味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避免经济虚拟化,大力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实现超越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形成新动能。
第三,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不断畅通流通渠道。交换和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国内流通体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第四,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收入是内需的基础,扩大内需,必须增加收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在建设增进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功夫。
第五,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环节,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扩大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质量,加快消费升级。目前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超过100%;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到2030年,我国消费额占全球比重将达到16%,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我国拥有中等收入群体4亿多人口,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着力提升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