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刘瑞
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是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项重要任务。这意味着过去五年集中在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开始从生产领域向流通流域推进。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阶段重点。要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需要多方发力,消除阻碍国内大循环的流通堵点。
从“十三五”规划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具体内容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十三五”收官之年,五项任务基本达成阶段性目标。由于2020年出现的特殊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还会继续,然而中央也作出了新的判断和决策,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这个战略性判断和决策的国内背景之一或许是:一方面,生产领域经过五年“去产能”政策实施,煤炭、钢铁、汽车、商品房等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已经得到压缩或控制,但在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在疫情暴发之后,产能过剩不再是主要矛盾,而物流不畅则是突出问题。因此在部署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应当把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作为一个打通国民经济大循环的主攻方向。
依据马克思的资本周转与循环原理分析当前提出的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我们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第一,我国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初,主要任务是解决生产供给方面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生产成本偏高、金融杠杆过高和经济发展短板过多的问题。随着生产供给侧改革阶段性任务目标的达成,流通供给侧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需要适时启动流通供给侧改革阶段。第二,产能过剩与物流不畅同时存在肯定会形成严重的库存积压;然而其中任一情况发生,也会产生库存。如果当前在产能过剩大大缓解的情况之下,库存还存在,就可以推定物流不畅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了。生产领域的产能过剩导致生产资本无法正常良性循环,而流通领域的物流不畅同样也导致商品资本无法正常良性循环。第三,流通供给侧的改革核心应当是缩短流通时间和降低流通费用。除了按照流通费用三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降低流通费用外,更重要的是缩短流通时间。现代经济体系中,更为关键的是使商品出售时间缩短,完成商品流通的“惊险一跳”动作。第四,缩短流通时间的根本举措是用空间换时间。因此缩短流通地理距离是缩短流通时间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具备这个空间距离物质基础之上,才能有条件提升流通的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重点建设流通供给侧并不意味着放弃生产供给侧,需要认识上加强辩证思维。首先,二者关系既然是循环统一的,因此绝不能只顾流通而不顾生产,或者反过来只顾生产而不顾流通。应该是在开展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仍然要继续推进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二者关系既然是循环依序进行的,因此改革与建设的步骤、重点也就是分步实施的,同步并举效果未必好。应该是在生产与流通这个关系之中,明确当下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化解矛盾和问题主要方面为工作指向。这也是我国多年来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宏观调控的经验之谈。这个经验运用在当下是合适的。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是在分步完成了各项分阶段任务之后实现的。这个时间并不需要严格限定,一切取决于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可能就没有供给侧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固定一说,自然也就没有各自的倒计时一说。因为国民经济运行中,总会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旧的解决了,又会来新的。在解决矛盾和问题过程之中,国民经济就获得了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上升的过程。
在面对中美贸易战和世纪疫情双重冲击的局面之下,中央提出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个新格局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健全国内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而要达成这项任务,就需要建立健全国内流通体系,使其现代化。因此,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成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由于循环涉及到生产—流通各个方面和领域,因此在明确了主攻方向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寻找堵点和痛点,针对问题改进工作。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