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读史学史用史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摘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以史为师,读点历史,可以以史明志,修身养性,并提高治理能力。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领导干部读史的重点。领导干部读历史,要有问题意识和战略思维,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并要善于辩证地看待历史。

【关键词】历史 以史为师 领导干部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这段话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希望党员干部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的一贯思想,为党员干部学习历史,将历史思维贯穿到工作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领导干部多读历史,有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历史

读历史,可以从历史中学习治理国家的经验并吸取教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了大量治理国家的经验,今天的领导干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或需要做出有重要影响的决策时,完全可以也有必要从历史中吸收养分。当然,历史提供的也并不都是经验,历史上国家治理中不成功的人和事也不少,领导干部读历史也有助于从这些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例如:谈到贪污腐败的危害,可以和珅为戒;谈到出卖国家利益,可以秦桧为戒;谈到说大话的严重后果,可以耆善为戒。

读历史,可以凝练气节、树立远大志向。个人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故在历史上能留下痕迹的人,除了少数反面典型,绝大多数都是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人民群众带来切实利益的人。领导干部读历史,就能在史海中与这些历史精英“神交”,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点,并进一步树立远大志向。这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非常重要。身处历史性转折时期的领导干部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角色,主动承担历史的责任,党和国家的远大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读历史,重视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读史学史用史,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推进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总结镜鉴、提炼智慧。毛泽东同志熟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史造诣很深,学历史、用历史是他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早在1920年毛泽东同志就总结出北洋军阀失败“均系不读历史之故”。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强调:“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充分表明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学习历史的高度重视,将读史学史用史与中国革命的成败联系在一起,与共产党人的修养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历史重要地位,将历史意识贯穿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有多次的主题与历史紧密关联,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历史的现实作用的高度重视。

领导干部要读哪些历史

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记录和总结,既包括对过去事实的客观呈现,也包括对历史的研究诠释。所以,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既有自然史也有社会史。领导干部读历史,首要的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也都应有所了解。

领导干部应该熟读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领导干部肩负着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重任,这种责任并不是今天才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而要理解这种“初心”和“使命”,就必须回到党的历史中,回到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布,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只有回到20世纪初的历史,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面临国破家亡、民族危亡、各种救国途径都难以奏效的困境时,毅然挑起民族的重任、国家的希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建立新中国。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停歇,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懈怠,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今天的领导干部,需要继往开来,继续砥砺前行。

领导干部要读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留下璀璨的文明和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遍布全国的文化遗产,即使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也难说遍阅史籍。领导干部读历史,首要的是从中总结历史规律,古为今用。遍观中国历史,治理国家的人最需要领悟的规律莫过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从爱民、惠民出发,得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的结果。从历史上看,但凡“盛世”莫不以统治者重民为前提,“文景之治”是与“休养生息”政策分不开的,贞观之治更是有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传世名言,“康乾盛世”也是从重民生开始的。至于那些为民谋利的“名臣”,就更多了,以治邺传世的西门豹、“以百姓心为心”的狄仁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骨为民的海瑞等。今天的领导干部,首先需要学习古人确立起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做好“官”,把国家治理好。其次要多读中国近代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在近代却落后了,被西方列强欺凌,人民遭受严重灾难。这是血的教训,中国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并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并深刻反思,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潜能,为避免落后挨打而去努力振兴中华。

领导干部要读点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由各国历史的点滴汇聚而成的长河。但又不是各国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牵连浑然一体的。对中国的领导干部而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走向,就必须有全球视野,要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吸收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世界各国在历史上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同时也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善于学习借鉴这些成果,就将为自身的发展插上翅膀;反之,排斥甚至敌视他国文明,则必然导致自身止步不前甚至落后。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也因改革开放而获得巨大成功。了解世界历史并从中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今天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十分必要。学习世界历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发展进程,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解今天的各项政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史上的先进或者落后,都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如果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就有必要知道同时期其他国家处于什么状况,而印证的最好方式是比较世界各国的历史,而不是道听途说或简单接受他人的观点。这种在读史中比较、反思得出的“真知”,会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向前发展,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领导干部如何读历史

领导干部读历史,要有问题意识,即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展开。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普通干部,领导干部都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大责任,他们读历史,不是为了研究一个学术问题,更不是为了增添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为了对工作有帮助。这不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而是“职业化”的表现,甚至读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为其工作的一部分。带着问题读历史,至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联想式读史。读者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是有些随意的读史,但在阅读过程中会随时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读到历史上成功的人或事,就要联想到对自己工作、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从那些不成功的事例中总结教训,警示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事实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而帮助自己拓展视野。另一种是“查字典式”的读史。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惑,在做决策时举棋不定,都可以向历史寻求帮助,从查阅史上类似的人或事,从古人处事方式中寻求灵感、借鉴经验。毛泽东同志是这方面的榜样,他关于调查研究要“出以亲身”的认识源于历史上裴度的事迹,他从曹操身上总结出要多谋善断的处事方式,他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办法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领导干部要辩证地看待历史。领导干部读历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都是发生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实践,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要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而不能脱离实践片面地看待历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对待历史要坚持“一分为二”,看到矛盾中对立的双方,而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坚持唯物辩证法,为领导干部确定了读历史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去看待历史,而不至于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受其他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有利于领导干部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并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和世界历史内容丰富,如何评价这些人和事,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辩证的方法是基础:肯定积极性,否定批判消极影响;即使是历史英雄人物,也需要辩证评价,不否认其局限性;对历史文化遗产,也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领导干部读历史,要有战略思维。领导干部制定政策,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战略思维是必备的素质。在读历史方面,领导干部也不能将视野局限在历史本身,而是要谋大局。首先要对历史进行全局性和系统性思考。战略思维,就是要跳出历史事件本身,对历史进行融会贯通,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总结历史规律,寻找历史进路。在此基础上,领导干部还要具备管中窥豹的本领,能够从局部历史中“读”出系统性的历史规律,并站在全局高度思考现实问题,从而避免过于纠结于小范围的得失。其次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领导干部不仅要了解中国,更要熟悉世界,要从中外融合的高度来看待国家治理问题,要把握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顺应历史趋势在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最后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错误。历史人物也不可避免会犯一些错误,而看待这些错误的态度则是战略思维的体现。客观评价这些错误,并不会降低历史人物的地位,但却能为后世的发展敲响警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另外,对待错误的态度也会折射到领导干部对待自己的态度,只有主动吸取历史教训、客观承认自身的不足,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并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司天卓:《历史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维能力》,《学习时报》,2019年4月15日。

②王学斌:《领导干部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8期。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