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博导、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陈林
产业升级是长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要抓住机遇,深挖国内超大市场规模潜力,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以自主创新促进价值链高度化,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消费对生产有着引导作用,消费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相应变动。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生产生活的目的在于解决温饱,食物和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很大。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消费重点从生活必需品转变为非必需品,尤其是高档耐用型商品。这种消费结构的改变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产业从农业和轻纺工业升级为重化工业和高度加工型工业。当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时,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人们更加关注精神世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和高度和谐的生活环境,多元化以及个性化是这一阶段消费需求的关键词,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加快。
利用消费升级倒逼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依次经历了温饱消费、家电消费和住行消费三个阶段。消费需求从求量向提质转变,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加快培育壮大国内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当居民开始转变消费理念,对品质化、个性化、服务化的产品需求增加,将迫使生产者不断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改进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不仅有利于弥补中高端消费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消费的短板,满足人民对更加优质的生活水平和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还能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消费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源头,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决定了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主要依靠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益,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使更多群体能够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从而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以自主创新促进价值链高度化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度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价值链向高端迈进的产业升级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直接引进外资和技术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不足以支撑我国产业链价值链的高度化发展,只有提升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才是促使价值链高度化产业升级的唯一途径,技术创新和品牌价值则是实现价值链高度化的两大核心。
加快科技创新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实现重点行业的国产替代,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高度化的价值链。加大对关键领域的研发力度,实现对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和关键产品的国产替代,减弱核心技术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实现由低附加值的中游向高附加值的上游研发设计和核心零部件生产迈进。
人才和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大紧缺资源,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首先应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基础研究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企业是最靠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的创新研发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具有显著的人才优势,应充分利用三方优势,围绕市场急需、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组织产学研用共同攻关,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安全性和自主性,探索和建立成果转让、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共建实体、战略联盟、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等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其次应打通国内要素循环,使金融资本更好服务于产业资本,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应通过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本要素市场,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打造自主品牌向价值链下游攀升,提升产品质量和运营管理能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从而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我国企业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创建自主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绩效。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品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升我国企业的品牌价值,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促使我国企业向价值链下游攀升,促进价值链的高度化。首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产品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宣传品牌理念和企业文化,创新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技术冲击下,商业渠道和消费习惯正在被重塑,企业应利用跨境电商和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最后,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延展。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带来生产率提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创新激励等效应,在当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向服务业渗透的趋势下,我国应增加传统制造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服务要素的投入,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