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播种机”、开展文明对话的“传感器”、提升国际认同的“孵化器”,同时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与交往、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可谓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伦理意识在新时代的文化表达。在国际人文交流中,讲述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全方位、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国际人文交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系统阐述,明确要求“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以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在对话和交流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国际人文交流有助于加强经贸合作、政治互信、文化相知、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然而,当前国际社会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对抗和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使得国际人文交流遭遇一系列挑战。因此,应开启民间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讲述极具鲜明特色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事件,促进各国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理解、交往与互鉴。例如,可以通过太极、戏曲、服饰等生活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国际人文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播种机”、开展文明对话的“传感器”、提升国际认同的“孵化器”
国际人文交流,即世界各国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交流,期望通过情感表达、价值诉求等,达到理解、认同与互信,进而转化为具有亲和力、互信力与感召力的柔性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国际人文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播种机”、开展文明对话的“传感器”、提升国际认同的“孵化器”,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一是“亲”。国家间的交往在于民众间的相亲相爱,即民众心灵的靠近与接纳。这种力量书写着人类的真善美,是其他领域合作的基础,推动着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
二是“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质,是天之道;守“诚”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之道。“诚”是情感和心灵沟通最广泛、最持久的心理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重要保障。人文交流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增强互信,夯实国际交流的民意基础。
三是“惠”。“惠”即互惠,互利共赢,在国际交往中具体表现为在经济上追求双赢,在文化上追求互鉴,在心理上追求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零和博弈、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要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惠”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富裕、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倡议就充分体现了“惠”的大爱思维。
四是“容”。“容”即宽容,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的扩充延展,是“万物一体之仁”的中国智慧的表达。 中华文明一直崇尚“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形成了具有很大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容”的具体表现。
以上四大理念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播,中外人民的交流不断增强,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加深,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愿望。
讲述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生活叙事就是在生活中讲述生命、生活与乡土故事,是一种对生活经验进行叙事性表达的方式。这些生活叙事是中国经验、传统遗产与民族精神等存在的载体,它可以是具象物质的,也可以是抽象精神的。通过它,各国人民可以交流认知,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可以释放情绪,缓解内心的生活压力;可以互通信息,提供合作的契机。在国际人文交流中,讲述极具鲜明中国特色的典型生活事件,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全方位、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
以“太极功夫”叙事人文精神。太极功夫深受许多国际友人的青睐,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直观的、典型的表现,对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具有深远意义。一是民胞物与。太极功夫追求“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惠”与“容”的国际交流理念,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意味着,在国际交往中,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要主动融入世界。二是动静相倚。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儒家思想倡导“中和”,佛家思想强调“无我”,都是太极功夫“中正安舒”“心静体松”“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等方法的源泉。太极功夫展现了中庸、内敛、谦逊、笃实的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性格,表达了修身养性、健身培德、学达性天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动静相倚、谦虚深沉、外柔内刚、屈以求伸的人生哲理以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行动精神。三是相辅相成。《易经·系辞上》载:“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气阳气相互作用,产生无穷的变化和发展,宇宙由此生生不息、循环关联。这对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方法论价值。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乃宇宙生命大循环的辩证思想,是我国自然生命哲学精髓在新时代彰显的新意义。
以“戏曲”弘扬人文价值。中国戏曲思想丰富、寓意深远,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其贯彻国际人文交流中的“亲”“诚”理念,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人文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天下为公”“民意如天”“为民请命”“体惜民情”等主题,强调“民”“国家”和“民族”等主体意识,这与当下弘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一脉相承,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精神财富。二是扬善惩恶。中国戏曲演员通过夸张的扮相与表演方式,如娇俏的花旦、滑稽的丑旦、正襟危坐的老生……抑扬顿挫的伴奏、委婉坚定的唱腔……一颦一笑、一俯一仰,演绎着世间百态,传递着古朴、敦厚、圆满的理想主义与审美情趣。它针砭时弊、褒善扬良、审视人生、解剖现实、面向未来,张扬着诚实、守信、宽厚、庄重、谦逊、温和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行动准则,以树立社会正气。三是团结和谐。中国戏曲鲜明的思想倾向性除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外,还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它倡导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递进性的目的与方法体系,相信天下之人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才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自觉,才能超越家、国的物理界限,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在广泛深刻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吸取异域、异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发展自身。它启示我们,唯有以人类共同的价值与利益,超越狭隘的亲疏、同异等观念,维护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睦邻、帮邻、富邻的伦理意识与自觉行动,才会有团结一致、共享利益、分担忧患、共同应对全球风险的伦理合作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往行动准则。
以“古服”彰显审美意识。中国“古服”一直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最佳馈赠之物,彰显了国际人文交流中“诚”这一理念。历史长河奔涌,大浪淘沙,形成了具有人文性质的多元审美。中国服饰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飘逸’,汉的‘凝重练达’,还是六朝的‘清瘦隽永’,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清纯’,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翩然’,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不同特征融汇成独特的服装设计理念,即各种产品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不论道、儒,都主张身心兼融、真善合璧、形神统一,而古代服装恰好体现了这些和谐之美。
中华文化延绵几千年,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生活智慧、治国理念。它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同化力,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格局,融合多种文化的精华,洋洋洒洒,奔腾不息,勇往直前。作为国际人文交流的个体,我们应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叙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信,让更多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熟悉中国、靠近中国,最终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与壮大。作为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主体,国家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我们坚信,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作者分别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教授、博导,湖南文理学院师范学院院长)
【注: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公费定向师范生本科课程思政的‘ACME’协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KCSZ-2020-045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何悦:《太极文化的哲理及价值探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
②《〈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2011年9月6日。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
④徐晓慧:《六朝服饰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⑤辜鸿铭著、李晨曦译:《中国人的精神》,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3年10月25日。
⑦《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2019年4月26日。
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共产党员网,2019年5月15日。
责编/刁娜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