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之间最大的流动群体,也是今年“就地过年”错峰返乡的最大群体。近日,中国劳动学会和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百企万人”快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53107名农民工当中,有77.61%的人选择留企或留城“就地过年”,大多数农民工对“就地过年”呈现出理性思考。短期来看,做好“就地过年”农民工的服务保障工作,对保持经济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长远来看,“就地过年”可以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有体面又有尊严。
做好“就地过年”农民工的服务保障
超七成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避免疫情扩散,建议农民工“就地过年”是有效缓解疫情压力的快捷办法。不过在倡导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应对愿意“就地过年”的农民工心持敬意和歉意,尽可能做好物质上的奖励、心理上的安抚和服务上的保障。
——政企合力把人留下。近日,政府和企业通过“四留”举措,合力推动务工人员“就地过年”有关怀、企业开工复工有保障、农民工节后务工有支持。一是送温暖留心,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二是强政策留岗,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错峰放假或调休,保障农民工的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三是稳生产留工,强化医用物资生产企业、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等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根据需要开发一批临时性岗位。四是优服务留人,为有需要的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举办专场招聘满足“就地过年”劳动者的需要。
——后方保障让“心”留下。针对今年过年期间城市人口比往年增多的现象,相关部门将从统筹抓好生产供应、加强储备精准调节、畅通运输和配送网络、确保销售渠道正常和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等五方面细化安排,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障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生活物资和能源供应。针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要加强摸底排查、走访探视,做到妥善照顾、服务到位,真心真意、用心用情照顾好“就地过年”农民工的“大后方”,让他们在外能够安心、放心,让“就地过年”的倡议真正落地落实。
——丰富形式让年味留下。拢住了“人气儿”,也要留住年味儿。近日,一大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迎新春文化活动在各地上线:丰富节目供给、增加演出频次、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发放消费券、景区免费、公交免费、手机流量免费、文艺演出免费……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让“就地过年”的农民工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温暖。“就地过年”,依然能过得喜庆热闹、年味十足。
短期看“就地过年”:经济效益大于成本
鼓励“就地过年”是以往没有过的现象。虽然这种限制人员流动的做法会产生不少经济成本,但鉴于目前的形势与去年同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考虑到可能产生的、令人意外的经济效益,仅从经济角度短期来看,这种大规模的“就地过年”极有可能是一种收益大于成本的“实验”。
——保持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以往春节中国经济的重心会向人口流出地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倾斜,许多大城市变成“空城”,而今年大量农民工被滞留在城市之中,虽然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但“就地过年”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保留了大城市平常经济活动的状态,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比中小城市或者农村大得多。今年庞大的“就地过年”人群将催生出一个与往年截然相反的城市消费旺季,长期积淀下的春节年货固有消费,叠加各地方政府的福利政策、消费券等“组合拳”,有望为各大城市的社会零售消费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春节开年红”。
——有利于年后复产复工。除了春节假期外,“就地过年”不仅让许多行业的生产活动不因人口的大量流出而中断,而且能让节后复工复产工作更加顺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春节后“招工难”的问题,对稳定劳动关系也有积极作用。从小的方面说,在一些经济好的地区,很多商家希望春节假期持续经营开工,特别对于快递等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提供的服务数量不减反升,“就地过年”还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收入。从大的方面说,“就地过年”可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国民经济继续高位运转,把去年疫情造成的损失尽量追回来。
——可能促进新经济的发展。疫情期间,在大多数行业都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新经济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和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活动异常活跃,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力量。可以相信,由于今年异地过年人数的增加,拜年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新经济新业态将更加活跃,从而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多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看,“就地过年”对经济有利有弊,但短期内总体效应将会是收益大于成本。当然,这是广大农民工为了防疫抗疫的需要,牺牲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换来的。临时性的限制措施固然会造成亲情上一定的遗憾,但却有利于国家经济长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就地过年”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长期看“就地过年”:农民工市民化的新尝试
近年来,我国新增农民工正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去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的“硬核”复工、奖励等,已经显示出农民工正在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想要吸引农民工留在城市,需要用细致入微的工作让农民工感到,鼓励“就地过年”不只是阻断疫情流动性扩散的有力措施,更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新尝试。
——提升包容度留住农民工。做好农民工“就地过年”工作,长期留住农民工,需要的不仅是“红包”,更是城市的包容度。农民工是以客人的身份“就地过年”,还是以家人、主人的身份过年,是考验一个城市是否能留住人心的关键。送物发钱开展文体活动等只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让农民工在“就地过年”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接纳。因疫情而倡议“就地过年”的偶然,或许能够成为很多城市展现未来吸引力的一个窗口,既可以增加本地劳动力,又可以产生辐射效果,吸引更多的农民工乐意为城市建设作贡献。
——让城市成为农民工真正的家。能不能让农民工反客为主,把城市视为家,需要打工人和城市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农民工“就地过年”和企业稳岗留工直接关联,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关联,和以城市常住地为主的户籍制度改革关联,和关心劳动者、尊重劳动关联。让农民工真正体会到“就地过年”也是体面劳动有尊严的生活,从而深度体验城市过年文化;让农民工感受到自己既是城市创造财富的贡献者,也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共享者。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以主人心态在城里过一个祥和年。也许以今年这个春节为起点,城市就成了农民工真正的家。
总之,短期来看,企业通过提高春节留守员工的福利待遇,建立“短工”储备池,倡导“就地过年”不失为一种应急治标之策;长远来看,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户籍、住房、医疗、入学等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使就业地真正成为就业者安身立命的经常居住地和情感归属地,这才是长久之计。要把引导和保障农民工“就地过年”的应对措施,发展为贯彻“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新实践,让农民工平平安安过年,高高兴兴留城,快快乐乐生活。通过细致入微精准的工作和外出农民工积极参与的共同努力,就地过一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春节。
(本文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