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调查报告:当前公众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期待

调查时间:2020年11月13日—2020年12月20日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网络问卷

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157份,数据有效率93.32%。男性受访者占60.79%,女性受访者占39.21%。样本覆盖各年龄段,20岁及以下占9.05%,21-30岁占44.71%,31-40岁占37.94%,41-50岁占6.96%,51岁及以上占1.34%。样本来源于直辖市/省会城市(39.75%),地级市(29.02%),县级市(22.99%),乡镇村(7.71%),港澳台地区或海外(0.53%),其中从事科技产学研用相关工作的受访者占76.21%。

重要发现:

·半数左右受访者认为我国对科技创新方方面面的重视程度均超过发达国家,认为国家最为重视的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

·受访者认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方向上有所突破。

·62.40%的受访者认为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当瞄准医学技术、农业技术等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科学内容;59.79%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更偏重交通技术、安保技术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内容。

·应对新发展阶段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应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69.24%的受访者期待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能够强化成果导向、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势不可挡。随着创新能力的竞争向基础研究阶段前移,科学引领技术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空前提升、范围空前扩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任何发展与突破都更能引发社会热议。公众对科技创新有哪些认知与评价,对国家创新战略如何理解,对科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哪些期待?人民智库对此展开了调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超半数的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有深刻认识

近代以来,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世界迎来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进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在这个中国与世界发展“共振”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对科学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令人瞩目。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超六成受访者认同“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61.33%),“科技能否实现自立自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60.12%)。

超半数受访者对当前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有深刻感受。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重中之重。53.8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必须加快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48%的受访者认同“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

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来看,当下大国战略博弈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多点呈现。在这种局面下,治理任务错综复杂,压力加大。55.50%的受访者认为“大国战略博弈向科技领域延伸加剧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性”;59.25%的受访者认为,“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高度,是对我国科技产业对外依赖性过强问题的清醒认知,有助于逐个攻克“要不来、买不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调查发现,51.88%的受访者认同“在中美贸易摩擦、美国芯片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55.7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对于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

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国际舆论上有这样一种声音,“创新精神让中国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称中国正在将科学“超大化”,诸如射电望远镜这类项目是中国科学复兴的强有力象征。据美国科技博客网站VentureBeat报道,中国在无人机、虚拟现实设备等方面发展潜力十足,将成为全球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者。

1

调查结果对此也有所验证,如图1所示,受访者在评价近年来国内和国际科技创新速度时,认为国内科技在加速发展的受访者占比为48.26%;相应的,认为国际科技创新正在加速发展的受访者占比为36.32%。有近半数受访者在描述国际科技创新速度时更倾向于选择“稳步发展”一词。

在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上,通过对“比发达国家更重视”“没有明显差异”“不如发达国家重视”分别赋分3、2、1分,我们得到的受访者眼中中国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满分3分)排序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42分),科技企业、技术应用(2.40分),高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培养(2.40分),崇尚科学、创新的社会氛围(2.40分),科技体制、科技政策(2.39分),科研院所、高校、高新区(2.39分)。而在所有选项中,均有半数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重视程度超过发达国家,仅有11.06%~12.06%受访者认为中国的重视程度不如发达国家。

2

通过对比科技从业者和非从业者对于我国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重视程度的看法(见图2),我们得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创新氛围营造方面,科技从业者对国家的重视感触更为深刻的结论。53.56%的科技从业者认为“我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建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视”,略高于非从业者占比(51.55%)。53.74%的从业者认为“我国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视营造崇尚科学、创新的社会氛围”,46.48%的非从业者对此表示认同。这折射出在社会创新氛围营造方面,从业者的感知更为明显。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认为国家采用了较大力度营造重视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而公众对此的感知相对于从业者而言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在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方面,认为我国重视程度超过发达国家的从业者占比49.25%,低于非从业者(50.99%)。这说明,在科技从业人员眼中,我国对于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提升空间。

当前,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正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很多方面已经与西方世界持平,一些研究领域,如高铁、超高压输电、杂交水稻等领域的创新进步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可以肯定的说,我国在科研上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调查结果显示,在技术应用层面,35.52%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科技创新已经处于国际前沿,47.25%的受访者认为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还有17.23%的受访者认为与国际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在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层面,认为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处于国际前沿的受访者占比相较于技术应用层面的占比只少了一个百分点。

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更加需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问及我国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是否达到预期时,超九成(90.68%)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培育达到了预期。此外,在评价我国对奉献精神、协同精神、爱国精神、育人精神、求实精神等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时,均有超八成受访者认为达到了预期。

受访者认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方向上有所突破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调查结果显示,62.40%的受访者认为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当瞄准医学技术、农业技术等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科学内容;59.79%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更偏重交通技术、安保技术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内容;此外还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更重视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科学内容(48.26%)。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在数字创意产业(60.0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7.77%)、绿色低碳产业(57.5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6.77%)、新材料产业(54.36%)、生物产业(50.34%)等方向上有所突破。

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公众认为科技及其产品凸显的特征应包含以下指向:高环保性(51.74%)、高安全性(51.47%)、多功能一体化(50.74%)、智能化(49.40%)、人性化(47.72%)、便捷化(47.72%)、自动化(45.84%)。

应对新发展阶段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应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还存在许多不足。调查显示,65.68%的受访者认为“科研资源、平台、项目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理顺,激励和保障潜心科研的制度和环境有待改善”,选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建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受访者占比为59.18%,此外还有58.89%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崇尚科学的风气、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氛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应对新发展阶段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这些关键问题,公众认为首先应当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62.94%),其次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61.86%),在科研方向上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60.86%),此外还应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60.72%),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59.45%),加强国际科技合作(57.37%)。

3

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访者表示一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60.79%);二要“加强高铁、5G、电力等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创新发展”(60.12%);三要“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9.65%);四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59.32%);五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58.58%);六要“整合国内资源、集聚优秀人才、联合攻关重大工程”(57.98%);七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57.10%)。

对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受访者期待“强化成果导向、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69.24%),“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责任意识”(62.00%),“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59.12%),“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58.18%)。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李思琪】

责编:臧雪文 / 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