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深入河北、辽宁开展调研,了解地方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具体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举措。河北形成“1+4+N”政策体系,辽宁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内容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坚持统筹规划,着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河北基本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合理、适度超前”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辽宁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予以资金扶持。
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河北支持所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建成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辽宁每年创建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坚持弘扬主旋律,持续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强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精心培育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河北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形成一批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品牌。辽宁依托“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特色优势,弘扬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主要困难和问题
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地方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比较突出。文化建设缺少具体举措,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效果不明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不足。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很多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低于国家评估定级最低标准。有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年久失修,文化站服务管理跟不上,利用率有待提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严重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统筹和捆绑使用措施,缺少专项经费投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基本文化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数量不足、种类不齐、质量不高。农村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活动载体逐年减少。农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意识还较差。
人才支撑严重不足。乡村文化专干队伍萎缩严重。文化专业人才“进不来、留不住”问题突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艺技能难以传承。村级文化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没有酬劳,工作积极性不高。
对策和建议
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站在“四个自信”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重视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传统乡规民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和转化。
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完善供需反馈机制;创新供给模式,构建国家、省、市、县分级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提高供给精准度,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
建立多元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筹措机制。发挥乡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抓好存量资金分配使用,把钱用到刀刃上;发挥社会资本的助推作用,探索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效结合。
发展“互联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推出云上展览、云端课堂、在线体验等线上文化活动;提高数字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专职和业务人才“双结合”的队伍体系,挖掘培养基层文化新人;注重发挥乡贤带头作用,鼓励有积极性并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能人返乡创业;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完善经济激励手段,调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