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李由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发展环境面临复杂深刻变化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经验表明,只有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真正坚持全面开放的发展战略,全面尊重和依靠、激励和保护中外人民、中外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运用国内外的劳动力、知识和资本,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球几百年、我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退回封闭落后的孤岛困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现代化事业离不开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国际性分工、竞争与合作是各国劳动力、知识、资本的双向流动和互利运用,是各国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分工合作、包容发展。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只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一体两面,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结成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进程。
坚持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理念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战略原则。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实践原则,我们要不断突破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吸收人类文明的各种成果,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为国内外居民、企业提供自由平等的发展条件,是为了平等有效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未来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就是自由准入、内外平等、社会分工、公平竞争、创新推动、法治保障的开放性市场经济。在依托我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市场、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国和世界的互利共赢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充分依靠和平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不断推进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的开放型经济,使商品出口与居民消费、生产投资共同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前进的三驾马车。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2050年发展目标看,我国要全面实施国民待遇原则,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全面推进劳动力、知识、土地、资本、服务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促进内外就业、创业、贸易、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的衔接统一,全面建设开放统一、竞争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
只有全面、深入、持续地激励国内外居民、企业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拥有各种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双循环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内卷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竞争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循环,国内分工、公平竞争的国内经济循环与全球分工、开放竞争的国际经济循环是互联互通的统一体系,构建双循环格局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在社会分工、知识创新、企业生产、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大国比较优势。
中国经济大家谈系列稿件
经济大家谈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大家谈 | 紧扣高质量发展内涵,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