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有效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作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 要素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之一是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使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在体制机制建设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体制机制的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着发展模式的创新。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不同于数量发展阶段,不再以要素驱动、规模扩张为主要形态,而是表现为以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的质量型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速增长阶段的体制机制难以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向高质量发展既要推进发展方式和增长路径的转变,更要加快推进适宜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体制机制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一是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以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要素自由高效地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更加成熟稳定的经济制度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完善产权制度,完善产权的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三是加快金融体系完善,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提升金融业优化资金配置、管理风险的能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高质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从增长激励转向创新激励,不断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破除创新改革的各类障碍。建立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的机制,加强前沿应用研究,引领前沿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基础研究平台发展,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四是以市场机制为杠杆推动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科研成果产权的创造与运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力,不断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宜的科技创新体制。
推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创新
宏观调控是国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的重要方式。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改进宏观调控目标、方式、手段,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二是推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创新,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和落实机制,通过构建并逐步完善法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的质量和效能,减少市场无序竞争。创新及完善宏观调控应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致力于推进效率变革,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全新进展。
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收益共享机制。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增加劳动报酬,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特别是要适应创新性经济的发展,实行按照贡献分配,激励创造性劳动。二是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调节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建立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再分配调节缩小差距。加强对公民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推进收入分配相关制度完善,提高收入分配质量。健全初次分配公平制度,消除分配不公。促进共享发展,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平衡和清晰的对外开放路径,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体制机制。
一是需要处理好外需和内需之间的关系、出口和进口之间关系,以及进一步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二是构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体制,有效利用境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合理利用并有效配置人力、资本、技术三大资源,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效果,优化经济结构水平,激发产业结构优势。三是深化对外开放层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化市场大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快形成能够对标国际高标准的高端制造业、优质服务业的产业组成,在国际化市场中形成独特优势和竞争能力。四是构建开放型经济下的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推动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应在充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框架下,不断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把经济活动、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在严格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下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二是深化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高环境监管有效性,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要制定和实施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安排,发挥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四是建立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构建生态环境补偿连廊。同时,根据地域比较优势,增强生态型产品供给数量及质量,建立生态产品园区及示范基地,以提高绿色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配比,对接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美好环境的需要。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以往,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上是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这种体制机制不仅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将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商品市场已经比较发达,而要素市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已经成为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同时,要素市场的不健全,制约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
一是在资金要素方面,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领域等薄弱环节服务不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构建。二是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劳动力流动的交易成本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低下,阻碍了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在土地要素方面,由于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未能有效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低效化严重,农村土地要素未被完全盘活。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创新体制效能尚未充分激发,创新型资源、创新型人才自由流动和有效组合存在体制壁垒,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破除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充分的阻碍。
一是创新资源共享层面,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制约,表现在资源配置的分散、重复和低效方面,导致了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科技产出的效益较低。二是创新激励层面,科研成果的资产属性未明确界定,使得科创型人力资源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且同时阻碍了创新成果向产业领域的转移转化,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无法转化为动能优势。三是创新政策协调机制层面,由于各部门制定的政策及制度尚未完全达到共同促进、相互协调与配合的程度,致使创新政策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宏观政策的落实机制缺乏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宏观政策来落实,但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着宏观政策的落实机制缺乏的问题。
一是结构政策存在障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和市场的界限界定不清楚,在市场准入、产业竞争等领域仍有越位现象,在市场监管、公共产品等领域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二是政策落实机制存在障碍。宏观政策的落实机制不配套,存在激励不兼容、地方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三是从政策体系的内容来看,宏观调控目标中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市场化工具不完善,行政手段使用多。在宏观调控机制方面,决策机制不完善,实施机制不足,传导机制不畅。
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和财富结构的失衡,造成了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从而对高质量发展形成障碍。
一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二是在教育领域中,学前教育普惠性不全面,教育供给质量不高。基础教育领域表现为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较大。三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服务保障不充分、医保管理水平不高。四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未完全消除,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程度和权益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对外开放环境的新变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高水平开放环境形成影响。一是疫情由短暂冲击演变成为持久性冲击,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疫情冲击带来的冲击嵌入,不再是短期和瞬时性行为,因此,其造成的需求恢复滞后,全球产业链的摩擦成本加大,对全球经济带来的是中长期扰动影响。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了全球产业链网络化布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转向成本、市场、安全等多因素并重的格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原有的世界经济分工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三是对外开放面临更多非经济因素影响。中美经贸摩擦严重压缩我国全面开放和发展空间,产业链外迁压力进一步增大,对外开放面临更多非经济因素影响,我国技术升级步伐可能进一步放缓。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一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是造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源。我国仍然面临严重环境污染重的问题,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深层原因。二是生态资源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开发保护、资源总量管理以及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等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和体制机制障碍。三是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分散,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机制,存在多头执法、政出多门、建设资金分散等现象,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
破除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取向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作用要更多转向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社会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一是要重塑政府职能,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着眼于提供公共服务,以再造服务流程、整合服务资源、增强功能联动性为重点,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二是要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变革。通过简政放权和完善监管体系,变革监管方式方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要围绕培育高质量增长点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企业开办的审批效率,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强化对相关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评估,打破各种或明或暗的地区分割,消除部门、地区、行业为了自身利益限制或排斥竞争的垄断性行为。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高质量的投融资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因此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一是推动投资结构优化调整。以促进有效投资为核心,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避免盲目过度竞争,提高投资精准率和投资效益。二是发挥投资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投资在优化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中的关键性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投资体制改革,放宽企业投资准入,推动有关部门协同,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加大对民间投资鼓励支持力度,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促进民间投资稳定持续增长的各项政策落实力度,拓展民间投资渠道。加快直接融资发展,加大资本市场对投资活动的支持力度,为高质量、高效益投资创造宽松融资环境,推动投资领域从注重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因此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是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推进我国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制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判体系。四是拓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制定土地、技术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加强反垄断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供给体系,这就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提高制度的供给体系质量,建立高质量发展要素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二是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实体经济为重点,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质量,做大做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提高供给体制的质量。构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促进政策,着力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体制机制,转换增长动力,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通过加快构建动力变革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二是要着眼于科技创新强国战略需要,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和优化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型产业与企业集群、新型研发和创投机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项目投融资创新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三是促进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建立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和资金链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一是改革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纳入生态效益、绿色发展、资源消耗等指标,构建涵盖绿色、生态、环境的综合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二是加快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并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发展的节能环保性能,推广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的科技含量,减少产业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四是积极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通道,引导产业生态化转型,培育生态产业化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新领域。五是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在继续保持经济政策体系与法治体系优势、推进监管体系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责任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形成决策科学、激励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本文作者为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标准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ZDA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保平:《新时代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与路径》,《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2]王一鸣:《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9期。
[3]张军扩、候永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管理世界》,2019年第7期。
责编:贺胜兰 / 李 懿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