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两会”时。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心哪些农事?人民论坛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生成了词云图,与您一同关注。
(制作网站:微词云)
关键词:“人才”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下,对人才的需求从技术农民向更加多元的新农人转变,原有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需要拓展和升级。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如何培养更多元、更高级的乡村振兴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建议一是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采用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实实在在缩小与在城就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建设、扎根农村;从产业、融资等方面给在乡、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帮扶;着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关注人才的核心关注,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实行“引企入教”改革,降低企业参与办学难度,推动新农民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三农”专业。三是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引导涉农企业输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法和产业管理经验,关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四是增强投身乡村振兴人才的荣誉感,引导社会对“绿领”新农人的身份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推动人才向农村下沉。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总结大学生村官计划成功经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朱奕龙
人始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应该大力吸引并培育信息时代“新农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建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乡村治理基层骨干,加强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技能培训;在乡村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的“数字化”领域,系统化推广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乡村特色等平台;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等。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一方面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让更多人才主动来到乡村。国家通过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基础设施,加大乡村振兴人才的扶持力度,加大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吸引机制,解决人才在乡村的保障问题以及发展环境问题,让精英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留得下来,干得出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成都岷江村党委书记 陶勋花
关键词:“粮食安全”“种子”
保障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
“十四五”时期,要把着力点放在种子和耕地上。就种子而言,关键是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和种业产业化,要把良种联合攻关作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加快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多措并举推进种业产业化,全面打好种业翻身仗;就耕地而言,重点是按照更高标准和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加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力度,确保有限的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多途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应充分利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等优势,鼓励我国农业生产企业到国外租地或承包农场,开展粮食特别是大豆等国内短缺品种的生产。同时,拓展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建立和培育政府、国际组织、商协会及企业间多样化的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粮食合作机制。此外,还应培育我国国际大粮商,鼓励和支持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建立规模化海外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海内外合作,提升我国粮商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 赖应辉
要调整粮食补贴政策,保障粮农收益,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发放的精准性和效能。通过建设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数据的有效融合,使粮食生产补贴的发放有科学依据和基础,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同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贴力度。对粮食主产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规定一个相对较高的基准保障金额,该基准金额至少要覆盖粮食种植的物化成本,而且要尽量与粮食主销区持平。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江西省委常委 李秀香
要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管理团队。加强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开展数字农业农村领域人才下乡活动,普及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辽宁省委副主委、辽宁省本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萌娇
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种子企业发展,特别在信贷、科研立项、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国家应该构建商业育种新机制。具体做法是,科研院校不再承担商业化育种课题,商业化育种项目全部由种子企业承担;鼓励科研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和离岗创业政策长期稳定;积极探索商业化育种倾向明显的科研部门整体并入企业的合作模式;结合“一带一路”,在境外通过承接或自建研发中心、试验站等平台,加快拓展国际种业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校长 平安
关键词:“科技”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公益性特点,唯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才能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续坚实的科技支撑。增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预算,在十四五期间让每个岗位和试验站获得的经费支持等同于或超过十三五初的水平。突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性保障,在全国和中央公共预算表中的“农林水支出”款项中单列“农业科研”项目,并给予足额的预算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 蒋小松
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要高度重视种业问题。要进一步重视开展系统的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工作,强化种质资源遗传材料保存和活体保存、挖掘和利用,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建设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重视育种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视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联合体,重视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财政支持保障机制,突破种源约束瓶颈,确保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牛羊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扭转主要畜禽种源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推动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 刘昕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缺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因此,国家在为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项目、资金和设施帮扶的同时,更要帮助乡村培养一批得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建议政府出台和完善相关机制,让乡村跟科技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等有效衔接,为农业项目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党委书记 侯二河
关键词:“医疗”
加强农村诊疗体系建设,筑牢乡村振兴“健康线”
加大基层卫生人才供给,需要深化医教协同,发挥地方医科院校主渠道带动作用,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协作,做大增量,适当扩大定向、委培生招生数量。人社、卫生健康等部门研究出台吸引医学类高等毕业生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的鼓励政策。组建区域紧密医联体,鼓励医联体内部通过“总医院向基层派遣医师,身份保持不变,收入待遇同单位同级人员标准发放”的方式,拓宽引才渠道。优化基层人才进修培训。在现有全科医生培养、规范化培训等机制的基础上,探索轮转制、学分制等形式,缓解人员紧张造成的工学矛盾,对基层派出单位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完善基层卫生人才使用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党委常委、总医院院长 金群华
做强农村卫生工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要加强组织的统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工作开展。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村卫生室的如何标准化的建设,乡镇卫生室或医院的标准化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有关情况有所区别。人才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如何把乡村医生留下,真正地为农村卫生工作作出贡献,至关重要。要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比如推广指定的高校招收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对农村有感情,愿意继续为农村作出自己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 张洪春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推进,村民看得起病了,但农村医疗机构还存在乡村医生力量薄弱等问题。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要加快完善农村地区诊疗体系。加强对乡村医生远程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村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农村慢病患者和大病康复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近就医服务。要在队伍、设施、服务三个层面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乐安镇青峰村党支部书记
肖又香
关键词:“法律”
加快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做好乡村法律服务
针对农村地区法律服务资源匮乏、法律服务设施不足的情况,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为民便民利民的法律服务措施。加强在农村地区设置的行政执法机构以及人民法庭、派出检察室、司法所等基层司法单位的建设,运用科技化、智能化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完整的法律服务,畅通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和获得权利救济的渠道。在边疆地区、边远牧区合理设置巡回执法、司法办案点和服务点,降低农村群众的诉讼成本。实施人员调配政策,以提升法治乡村建设行政执法水平,农村行政执法能力的提高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应采取有效举措调配人员,充实基层行政执法人力资源,以有效执法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柳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韦震玲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着力做好乡村法律服务工作,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在人才引进、机构优化和普法宣传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发挥好法治保障作用。建议加快农村法律人才培养,重点针对农村法律纠纷多发领域,培养适应和满足农村法律咨询服务需要的法律人才。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与专业院校合作委托培养等形式,提升农村法律人才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下沉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公共法律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运转效能,实现内外衔接、分工配合,做到“接得住、用得上、办得好”,提升法律服务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周世虹
大多数村民遇到问题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有法不用”“有法不知如何用”的情况。用法必须先知法。要让村民知晓法律规定,树立法治观念。农村地区的普法必须结合农村特点,避免流于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空间开展专题普法,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加大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普法力度,提升群众守法、用法意识。不仅要帮助村民知法,还要鼓励村民用法,引导村民运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以利用以案释法的方式,让村民看到通过法律手段能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党支部书记 程桔
关键词:“文化”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促进艺术与乡村产业融合
建议国家乡村振兴局设立专门部门及岗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制度体系保障。与文旅部门牵头组织优秀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评选与授牌,入选地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解决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大 “三下乡”惠民力度,尤其是“文化下乡”力度与频次。号召、动员更多体制外年轻文艺工作者加入到乡村文化振兴队伍中来,满足百姓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积极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队伍中来,对其进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基层文化部门应更注重挖掘乡村本土优秀文化,将其发扬壮大,激发本地群众对家乡的热爱及文化自信。注重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加快乡村文旅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张凯丽
乡村要实现持续性发展,需要多关注和挖掘每个乡村的地方特色,包括乡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农产品,都需要有针对性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乡村产业建设应当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大文化、艺术、设计、包装等方面的推广力度,通过艺术家、企业家等多方合力,共同打造乡村特色IP,帮助乡村现代化产业更充分挖掘、展现地方特点,有针对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 许鸿飞
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必须进一步规范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丰富图书种类、扩大阅读人群。必须开展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建设,让农家书屋接受专业机构的认证和评估。在农家书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应由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牵头,实施农家书屋研究项目。组建一支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师或志愿者兼职的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开展书屋管理培训,规范书屋的日常运行。应吸引更多人加入书屋的阅读中来,尤其注重如何引导少年儿童,让农家书屋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 陈玮
(本文由人民论坛编辑郑涵予、郝颜玉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论坛、新京报、投资时报、四川在线、浙江侨联等媒体公开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