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学把握三个“新”的相互关系

【摘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联,是在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的基本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新发展阶段确立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和新发展格局的服务大局,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价值导向和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战略和新发展理念的践行对象。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联,将新征程的创造性战略擘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是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点,是在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的基本要求。

新发展阶段确立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和新发展格局的服务大局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形势下进入的,这就是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关系中,新发展阶段是基础和前提,新发展理念是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中的发展格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表明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方位。自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全党对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认识更加深入,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规律把握更加深刻。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发生变化,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比,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有着许多新的标准要求、特点规律。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阶段相结合相融合,必然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已有的经验还要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发展。

新发展阶段指明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有着不同的目标。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1年起,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紧紧围绕新的奋斗目标,着力解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新的环境条件、目标任务下的问题和矛盾,并且提出和落实新的贯彻要求。比如,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三农”工作中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聚焦点也要随之转移,着眼于乡村的全面振兴、农民的共同富裕等。

新发展阶段突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点。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新发展阶段会有某些新的表现形式,新发展阶段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构成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点。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这就使得化风险为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应有之义。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新发展阶段要在与动荡变革期的碰撞交融中,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就决定了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是在理想的状态下、顺利的环境中实施的,而是要在危机中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先机,在变局中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新局,这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密服务新发展阶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具备了实现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诸多条件。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基于国内大市场的强大生产能力。我们具有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能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与新发展阶段的要求相一致。扩大内需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目前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各地区都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是搞“小而全”,而是要像交通上打通省界、市界、县界“断头路”那样,撤除有形无形的市场分割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

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价值导向和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来自发展实践,又引导发展实践。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基本准则,也是价值导向。新发展理念统领新时代发展的各阶段和各领域,同样贯通于新发展格局之中。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化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确定了新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新发展阶段要由新发展动能驱动,新发展格局要由新发展动能塑造。新发展动能,不仅包括科技创新、科技制度催生的发展动能,而且包括从不同领域和层次、以不同方式和机制促进和保障发展的动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全面升级。新发展动能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系统到局部的立体动能,核心是创新驱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的产物。

协调发展确定了新发展阶段的运行机制。全面现代化,要求的是各个领域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一个领域都不能少;要求的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求的是各个层面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从国家、地方到基层,一个层面都不能少;要求的是各种机制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无论是发展和安全,一种机制都不能少。

绿色发展确定了新发展阶段的持续机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包括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工作。绿色发展不仅是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生存底线的需要。没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缺乏足够的能源、丰富的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就难以为继。新发展阶段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开放发展确定了新发展阶段的循环机制。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前景蒙上阴影。尽管国际环境出现许多不利因素,但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仍然要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新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不能走低,而是要走高。

共享发展确定了新发展阶段的分配机制。发展不能离开分配,分配影响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是实质和目的。共享发展最为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分配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构成了新发展格局的“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十四五”规划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主导格局,必将牵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路径。说到底,还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贯通于新发展格局之中。

新发展理念维系了新发展格局的秩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要从规划设计、宏观指导、政策法律、财政投入、工作安排等方面作出指导,抓好关键环节,带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整体水平提升。这样才能保证新发展格局整体有序、协同推进。比如,协调发展就要推进城乡经济循环,这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实践运用。

新发展理念保证了新发展格局的成功。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根本动力、坚强支撑,是新发展阶段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根基,离开人民对发展的支持,任何发展最终都不可能成功。新发展格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适应人民需求变化,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国内大循环才能畅通起来,国内国际双循环才能流通得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以安全发展为依托,没有安全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应有之义。

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战略和新发展理念的践行对象

新发展阶段有其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还要有与之相适应并符合新发展阶段实际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经济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在新发展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战略。新发展理念有其形成基础,是发展的统领理念和价值导向,同时还要有其践行对象,新发展格局就是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践行对象。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顺势应变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从“新的一大步”到“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包含着许多标志性的转变,其中就包括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创新局的新形势下展开的,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进入新发展阶段,一个重要变化是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也就是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的发展壮大、成熟完善,形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条件。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深度参与国际分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其相应的实践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只有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才能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因此,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谋局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时势观的生动体现。新发展理念是准确把握时与势的产物,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形成新的时与势,“时与势在我们一边”。面对这样的时与势,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和证明,也必将在统筹协调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中得到充分显示和证明。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全局观的战略运用。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和体系性来自于全局观。这就是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放在新时代发展的全局中来把握,整体掌控关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全面处理关于发展的各种矛盾问题,科学确定关于发展的各项目标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融为一体,整体运用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要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四力”都要在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全面施策,并且“四力”也构成了一个体系,逐级提高、均衡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理念开放观的创新实践。新发展理念是开放发展的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坚持开放发展的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与时俱进、适应新需要的开放发展,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开放发展。总之,新发展格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用新发展理念来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发展格局。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