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种业翻身仗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 万建民:
保障粮食安全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粮食安全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要让国人吃饱吃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目前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保障粮食安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一些生产用种子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大豆和玉米的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部分种源依赖进口。中央及时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通过保护种质资源、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强化粮食安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新种质。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是现有种质资源库的近4倍。目前,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在加紧建设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化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种业突破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推动种业大发展,打赢种业翻身仗。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种业突破,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动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营造鼓励创新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强化种子行业原始创新意识。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基础研究,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商业化育种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化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杨华: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促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对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对跟随仿制性、模仿修饰性育种的限制不严,对育种者权利保护有限,市场上近似性品种泛滥,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中国有着对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的深刻教训,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造成部分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突出。对此,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立法,并加大违法侵权惩戒力度,为育种创新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更好地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张掖市委书记 杨维俊:
建设全国农作物育种基地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必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我们要积极融入大局,建设全国农作物育种基地。一是加快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二是谋划建设以玉米种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组织开展科研育种、技术推广。三是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中心,改善育种装备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孔发龙:
着力打造一流种业企业集群
为强化我国种业企业在种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好种业翻身仗,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我国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种业巨头。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之间建立激励相容、高效联动的协同机制,提高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商业化和平台化育种能力。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扩大现代种业基金规模,对种业企业实施更大力度的定向税费减免、专项补助和奖励激励。三是加强专利保护。加大对育种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种子“套牌”等侵权行为,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四是加强并购重组。以央企和龙头农业集团为平台,开展横向、纵向并购和跨国并购,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育种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校长 蒋平安:
关注点始终不离田间地头
在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情况下,中国的种业将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需在全国范围内,努力打造世界级种业“航母”和国内种业区域龙头企业,抢占世界种业制高点。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种子企业发展,特别在信贷、科研立项、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国家应该构建商业育种新机制。具体做法是,科研院校不再承担商业化育种课题,商业化育种项目全部由种子企业承担;鼓励科研院校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和离岗创业政策长期稳定;积极探索商业化育种倾向明显的科研部门整体并入企业的合作模式;结合“一带一路”,在境外通过承接或自建研发中心、试验站等平台,加快拓展国际种业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马传喜:
要改革制度鼓励创新
能否打赢种业翻身仗,取决于三大要素:可用的种质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环境。一是尽快地把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在打造种业企业技术竞争优势方面,改革我国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探索按照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对实质性派生品种或使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作出明确规定,试点对植物品种提供专利保护。二是鼓励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育种材料的创新。植物品种保护条例对实质性派生品种使用没有明确界定,育种单位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热衷于拿别人的材料做亲本、走捷径。三是改革科研院所种业技术成果考核评价办法,以专利技术市场价值评估和转让经济效益作为导向,鼓励育种科研人员结合种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四是修改相关种子法规条款,对粮食种植规模过大的经营主体自留种、种子串换或无证(无标识)销售行为做出明确限制。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高春艳:
加强对育种企业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科研育种过程中种企基础薄弱、市场竞争激烈、品种权保护不力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科研育种工作难以取得预期育种目标。建议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改善企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着力提高核心种源保障能力,充分利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普惠性政策,鼓励引导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建议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对种企种质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进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工作,畅通种企品种审定的通道,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专用型品种的选育。支持高标准育种田建设,对品种育繁推用地给予优先支持,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到种企就业创业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