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规划,围绕发展绘制了新蓝图。发展主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前提在于人民与日俱增的需求,发展动力在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展落脚点在于不断提高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编制五年规划就好像写一篇大文章。当然这篇大文章不只是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写入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中去。
自1953年以来,中国已经编制了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所有的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围绕着发展在做文章。可以说,读懂了五年规划的逻辑,也就读懂了中国发展的逻辑。
“十四五”发展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不但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态、文化、国家治理体系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全面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率、效益的发展,推动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我国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是指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阶段。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初级阶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向更高阶段迈进。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同时发生了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由主要靠投资驱动转向主要靠创新驱动,由投资主要拉动转变为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环境质量开始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竞争力从要素成本为主的优势向创新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新发展阶段也面临着大量的风险与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收入差距较大,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突出,健康发展面临挑战,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从有效供给不足向有效需求不足转变,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挑战依然突出,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日益凸显。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环境高度不稳定、不确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指我们要牢固树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动力变革,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创新,推动由外源式为主的创新向内源式为主的创新转变,以科技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的动态均衡,持续推进发展的战略结构调整,既充分发挥长板效应,又积极弥补发展短板,推动发展子系统形成良性动态均衡。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减少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排放对于自然的负荷,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通过生态建设持续积累生态资本,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持续推动发展模式达到天人互益。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格局拓展,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推动并参与全球发展的大循环,主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全球化。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让所有人民都能更公平、更平等的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不断迈向共同富裕。
新发展格局是指我国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是中国在应对变局中开出新局的大战略,要在更高水平上统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国内大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等,以实现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到市场主要靠自己,生产主要靠自己,创新主要靠自己。当然,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封闭起来搞自我循环,而是要将国门开的更大,同时要推进国际大循环,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统筹两种资源、两种创新、两个生产链条,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十四五”将进一步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同时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实现两个循环相互促进。
“十四五”不但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新文章。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将有力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