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破解人才制约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针对如何开发乡村人力资本、推动各类人才汇聚乡村,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民论坛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您一同关注。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扩充就业渠道——
建议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采用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实实在在缩小与在城就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建设、扎根农村;着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关注人才的核心关注,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推动人才向农村下沉。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总结大学生村官计划成功经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朱奕龙
应以地方高校为主体,联合政府和企业加快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多学科人才优势。地方高校要打通从高校创新源头到乡村田间地头的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服务。此外,地方高校要参与乡村教育组织形式改革,加大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并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善乡村职业规划,鼓励他们献身乡村振兴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雷鸣强
建议公费订单式定向培养乡村人才。以区、县为单位统计乡村各岗位、各产业、各企业的人才专业、学历层次、岗位、数量等需求清单,交由地级市及省、国家统筹确定当年当地公费定向培养博士、硕士、学士、专科学生的指标,并进行公布,以供考生填报志愿时决策参考。学生需与地方需签约约定,工作区域范围、服务时间年限,还需根据学历层次约定毕业后的安家费及事业启动工作金等。签约学生就读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按比例列支,下拨到招生高校。
——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学院教授 魏琴
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
明确奖励标准和保障措施,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引进机制。适度扩大人才优惠政策的惠及面,重点在人才创业用地、项目资助、金融支持、财税优惠、收入分配、股权激励、社会保障等方面凸显引才政策的比较优势,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创新机制,完善服务,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建立培训进阶机制,畅通培训进阶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连增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一方面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让更多人才主动来到乡村。国家通过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基础设施,加大乡村振兴人才的扶持力度,加大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吸引机制,解决人才在乡村的保障问题以及发展环境问题,让精英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留得下来,干得出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成都岷江村党委书记 陶勋花
就地取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亟需吸引人才回流,提升本土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通过打造过硬的农村人才队伍,激发通过技术进步带动乡村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我们可试点推进、部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重点是针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乡村治理的基层骨干,加快培养一支有信息化思维、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让更多的经营主体享受数字科技发展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充分利用政府、农业院所、农业推广工作站等各级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将政府、大专院校、市场、农业企业、农民有机融合,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企业培育、家庭农场培育、“互联网+”培育等多种方式,创新分类培训、“一期培训,长期服务”的等培训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为灵活多样的培育路径选择。在培育内容上,应从乡村产业兴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出发设置培育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常委、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乃科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并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土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公益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制度,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灵活分散培训相配套的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苏华
构建面向农村的招生就业制度,在办学方法上应更合理灵活,既有全日制,也需建立适应各种涉农培训需求的弹性学制。依托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推进涉农职业教育与科技结合、与产业联合、与企业联盟,与园区连接,与乡村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联系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多主体办学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让农村职业教育真正“用得上”。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朱晓进
加快农村电商人才培育——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把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作为系统工程,建立由政府、高校、电商企业联动的电商人才培训模式,由政府来顶层设计,高校提供相应智力支持,掌握线上线下融合实践经验的大型零售企业进行实战培训,快速有效地培养出与实际应用“零距离”,与就业岗位“零适应期”的智慧零售“双零人才”,为再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实体零售夯实人才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 张近东
(本文由人民论坛编辑郝颜玉综合央广网、人民论坛网、中国发展网、《中国报道》、湖南日报、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河北新闻网、南京日报等媒体公开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