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两会热议: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大有可为(2)

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建设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母体和富集地,发挥好乡村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创造性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将乡村手工艺等具有生产性质和市场潜质的文化内容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具体在乡村手工艺产业方面,可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要加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乡村特色手工艺,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致富。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李修松:

乡土文化催生乡村振兴新业态

很多乡村创新运用村史展览、文化长廊、村规民约、地方戏剧等手段,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以及互联网、民间社团等渠道,有效传承乡土传统文化精华和红色文化精华,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积极的文化导向。多乡村利用乡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旅融合成效显著。乡土文化的创新利用,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产生。除商品营销、餐饮旅馆及交通等快速发展外,各类民宿、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休闲养生以及民俗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等各类专题博物馆线上线下互相促进。古村落文物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等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优化,公共服务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发掘、整理、保护好乡土文化,并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及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将成为今后乡村振兴过程中着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 韩文林:

让乡村旅游“兴”起来

目前乡村旅游市场还存在供需不对等的情况,高质量的供给相对不足,但人民群众的需求又不断提升。乡村的发展要从自身入手寻找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乡村振兴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的使命。但如果旅游扶贫只考虑旅游消费而没有接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就会极度依赖假日经济,其他时间仍然很萧条。乡村旅游一定要与特色产业对接,如农旅融合或发展手工艺等优势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更稳定、均质化发展。加大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 许鸿飞

促进艺术与乡村产业融合

进入新发展阶段,艺术家应当更多让创作和作品回归乡村,回归田野大地。既有可能激发创作灵感,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力量,使乡村振兴的发展内涵更加丰富,打开新局面。同时,也要主动“走出去”,以具备原创性的、能够切实反映中国民众生活幸福感的优秀作品为载体,走进世界主流文化舞台,更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乡村要实现持续性发展,需要多关注和挖掘每个乡村的地方特色,包括乡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农产品,都需要有针对性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乡村产业建设应当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大文化、艺术、设计、包装等方面的推广力度,通过艺术家、企业家等多方合力,共同打造乡村特色IP,帮助乡村现代化产业更充分挖掘、展现地方特点,有针对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部书记 欧阳华

特色文化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群众致富也离不开文化产业引领。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旅活动,对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且缺乏农村文化旅游的自身特色,难以形成文旅品牌效应。可通过新型文化产业建设,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比如乡愁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能发展成乡村旅游新亮点,培育特有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可结合当地悠久历史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增强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生命力。在乡村文旅产业管理层面,国家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立项、用地、规划、审批等环节制订必要的政策措施,同时以有利于发展为前提,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