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两会热议: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大有可为(3)

重视乡村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文联主席 鄢福初:

深度挖掘农村红色文化资源

目前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红色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村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灭失严重并缺少系统保护、农村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修缮保护不专业不规范、很多农村红色文化故事和史实面临失传、基层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等五个方面。建议在全国开展红色文化遗址普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并出台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性文件。通过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推动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性文件中包括但不限于五个方面的内容: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参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修缮的标准;要求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鼓励各地收集整理汇编红色故事、红色史实、创作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各地创新探索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金不换:

把戏曲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十三五”时期,中国戏曲实现了快速高质发展,精品力作不断推出,戏曲人才竞相涌现。戏曲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就在于广大戏曲工作者努力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把新时代的崭新风貌和巨大进步纳入视野,深入生活找灵感,田间地头做研究。一旦深入基层去体验和感悟,就会发现那里天大地大。时代是我们的靠山,基层是我们的富矿,只有深入到中国人精彩的生活中,才能拿出精品力作奉献人民。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接下来就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优质的文化产品。现在不少村庄硬件跟上了,戏台建起来了,但整体上还缺少好的戏曲剧目、好的文化娱乐项目。我希望有更多的基层演出,让更多优秀剧目厚植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珺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也可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建议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帮助民营“非遗”文化企业切实享受税收、融资、营商环境等政策,培植一批潜力大、活力足、机制新、效益好的民营“非遗”文体企业上市,更好带动农民群众增收。建议以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确定一批“非遗+乡村振兴”试点,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让非遗为乡村旅游赋能,开发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非遗+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刺绣专家 乔进双梅:

让彝绣等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彝绣等非遗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在当地流传很久,只是没有产业,不具规模,在发展带动上稍显乏力。把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还是在于老百姓的收入能否稳得住、上得去,这就需要产业的支持和带动。建议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让彝绣等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在一些中小学、中专学校开设彝绣等兴趣班,让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旅游、妇联等部门在基地建设、技能培训、产品推广、农村妇女灵活就业等产业化开发方面,加大财政性资金、政策性项目的支持力度,让彝绣等非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文化,还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同江镇中心校教师 刘蕾:

推动赫哲族乡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赫哲族乡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能使赫哲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走旅游、农业、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打造“旅游+”三大线路,激发农业农村市场活力,开创乡域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局面。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旅游产业投资大、回收慢,招商难、融资难、发展难。通过确立战略定位,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加大乡村旅游产业扶持力度。部分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建议引导谋划和培植龙头集团,走集团化运营之路,在此基础上成立文旅上市公司,形成融资平台,统筹招商引资、策划营销,解决投资瓶颈问题。同时,统筹大旅游,树立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

(本文由人民论坛编辑郑涵予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网、红网时刻等报道综合整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