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道明 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业现代化进行了专门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把握农业现代化本质特征,以市场化为核心,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最显著特征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来改造农业,用现代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具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物质生产过程。农业现代化具有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生态化等多种属性,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市场化是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
从生产目的看,农业现代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传统农业是自给型农业,生产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经营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需要。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产品商品率和利润率成为评价经营成败的基本准则。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养经济向加工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向集约的规模经济转化,都是在市场的拉动下形成的。目前,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如日本95%以上,美国基本实现了商品化。
从生产机制看,农业现代化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市场机制在现代农业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要素,包括农业机械、良种良法、物联网、大数据等生产手段以及土地、资金、人才、信息等市场要素,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创造更多市场价值的目的。
从组织形式看,农业现代化是以市场服务为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组织形式由过去的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等局限性,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旅游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既服务于市场,又依赖于市场,并以市场手段提升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在于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
因此,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农业市场化作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激活市场要素,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农业市场化面临农产品品质保障的重大挑战
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实现优胜劣汰。只有生产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才能实现农业市场化的良性发展。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为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了消费需求。对生产者而言,通过优质优价获取了增值收益,有助于扩大再生产,进而生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由于现代农业和传统自给自足自然农业在生产目的、生产手段、生产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传统农业自然绿色的品质保证机制被彻底打破,如何有效保障农产品品质成为推进农业市场化、实现现代化直接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者的逐利性难以确保农产品品质。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生产,生产周期较长,且产品质量受土(水)质、种苗、投入品、气候、生产方法、加工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优质鱼生产,对养殖水源、密度、饵料、时间等都有一定要求。相应的,优质鱼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长,单位劳动成本高。而普通鱼生产,通过降低水质标准、提高养殖密度、增投饵料等方式,即可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和降低劳动成本。就产品价值而言,优质鱼明显高于普通鱼。但由于两者外观差异不明显,优质鱼生产信息未能全面反映出来,其价格未必明显高于普通鱼。市场化背景下生产者为获取更多利润,更愿意生产和销售价格相差不大的普通鱼,甚至以次充好。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灵,导致消费者凭印象和感觉选购,最后陷入“到底吃什么,心里没有数”的窘境。
二是产地环境得不到充分保障。好山好水出好农产品。农业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农产品品质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传统自然农业条件下,土壤、水等生产要素没有受到外源污染,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天然保障。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土壤、水、气等污染不同程度存在。即使是农业生产本身,为追求高产量,过去大肥、大水、大药等粗放式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给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带来了很大挑战。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农产品生产从产地到餐桌涉及的环节多,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检测经费不足等,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做到全方位、精细化监管。比如在检测费用上,某省农业农村部门每年例行检测7万批次以上,测算需经费约1.3亿元,其中水产品检测一批次达2600元。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对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开展适时检测难度大,不能及时向消费者发出正确的信号显示,对优质农产品公信力造成一定影响。
总的来看,农产品品质问题影响了消费升级,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突出障碍。前几年,某品牌甲鱼畅销一时,但后来速生、低质甲鱼充斥市场,导致当地甲鱼产业逐步下滑。近年,各地食用优质农产品假冒伪劣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必须创新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农产品质量保障机制,为加快农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商业保险机制是推进农业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解决好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公平、诚信、透明、完善的农产品质量保证机制,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互认互信通道,全面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效率。借鉴工业领域成功经验,构建优质农产品质量保险机制,由商业保险机构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质量保证合同,让保险企业为优质农产品背书,对于优化农业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公信力。商业保险机构就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土质、水质、种苗、投入品、生产方法、产品理化指标、性能外观、专家评价口感等标准化诸要素承保,明确食用农产品品质所需达到的各项合格标准以及甲乙双方违约责任,并公之于众。保险公司对农产品进行品质承保后,将质量验证标识标注在农产品包装显著位置,并以图形识别码形式提供信息查询的方法,通过市场和技术双重手段帮助广大消费者了解掌握标准化生产信息,鉴别产品真伪优劣,为产品提供有力的信誉保证,增强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度,使其明明白白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优质农产品市场认可度将大幅提高,促进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从而真正保证农产品优质优价、优胜劣汰。也就是说,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核心,有效破解市场信息失灵,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端到消费需求端良性循环。
有利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当前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过程监管,由于涉及环节多且分散,部门职能分割,监管成本极大,难以有效构建起统一的监管体系。而开展优质农产品品质商业保险,对于农业生产企业而言,会倒逼其按照保险合同约束条件,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以保证产品品质。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消费者一旦购买到质量低劣的农产品,就会第一时间找保险公司投诉、索赔,保险公司将按保险约定承担不合格产品赔偿责任。这样,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保险公司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将主动从源头上强化对投保企业质量控制的全程监督,紧盯产地环境、生产条件、投入品、生产周期、加工流程、储存流通等重要环节,实行动态监管。在此基础上,将责任压力依次传导给生产企业,督促其建立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销售环节可追溯制度,使产品质量做到稳定可控,切实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质量安全。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采取诸如浮动保险费率、信用公示、终止保险合同等成本价格机制约束投保企业。因此,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之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分散多环节向全过程闭环监管转变,既能减轻政府压力,也能提高监管效率。
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主体重构。农产品品质可保障,对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是一个重大利好。消费引导生产,消费者根据个人饮食偏好、消费能力等,从明码标价、名实相符、质量承保的产品中,选择自己所需的品种,“照单吃面”“按图索骥”,不仅消除了消费的不确定性、盲目性,更好地满足差异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有力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优质农产品的广阔市场前景将会推动更多的规模经营主体进入这一领域,全面推行绿色生产,强化种养、包装、加工、销售诸环节贯通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要求,提供丰富的绿色安全食品满足人们需求,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确立广受欢迎的市场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主体只有因时因势变化调整,加快构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格局,才能不断做大做强。
有利于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据保险合同和保险公司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保险公司有必要对农产品质量和有关品质要素,诸如土质、水质、投入品质量等进行检测验证,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目前这些工作主要靠政府部门来组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面临运转慢、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通过保险公司运作,走市场化的路子,以农产品优质优价来摊销检测成本,可有效避免这些缺陷。在保险机制引导下,行业自律将会进一步加强,大量的过程检验检测将会派生出庞大的专业服务需求,吸引众多社会机构进入这些行业,开展第三方监控。与此同时,也将促进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的技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资服务、物流服务、品牌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共同发展,形成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相应保障。
有利于扩大农业有效投资。工商资本不愿进入农业领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贷款难,而且风险大,收益不可预期。而通过保险背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优质农产品信誉度,质量可保障、收益可预期,优质优价促使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入这种保险机制,这一方面刺激高端优质农产品需求,另一方面推动扩大生产投入,从而扩大有效供给。通过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的市场化、社会化,进一步增强了对资本的吸引力,也消除了生产投资的不确定性、盲目性,为工商资本、金融保险行业指明了有前景、有回报的投资方向,引导其加大农业领域投入,支持优质农产品扩大再生产。
有利于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展优质农产品品质保险,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为绿色生产方式承保。在契约条款约束下,农业生产企业将高度重视生产环境,大力加强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实施顶格的生态标准、最严的生态治理和最科学的生态机制,有效利用生态之源、生态之美、生态之功,努力实现绿色惠民和生态优美有机统一,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守护好这份碧绿、蔚蓝和纯净,使广大农村成为丰盛的菜园、洁净的果园、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