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消费扶贫依赖症的破解之道

在脱贫攻坚战中,政府在助推消费扶贫方面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将消费扶贫列入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任务考核体系,调动了社会各界的扶贫力量。

我国构建了长短结合、两翼推动、多方参与、全环节帮扶的消费扶贫规划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消费扶贫,2019年和2020年在两次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会议上就消费扶贫和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作了重要指示。为积极开展消费扶贫,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形成了完善的消费扶贫规划体系;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对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具体安排。消费扶贫构建了长短结合、两翼推动、多方参与、全环节帮扶的规划体系。一是解决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滞销和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长短期目标结合;二是贫困地区农产品和贫困地区服务业两翼推动;三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城镇居民等多方参与;四是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和服务业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的全环节帮扶。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严重,中央第一时间启动消费扶贫行动方案,各级政府和帮扶方快速响应,积极行动。一是各帮扶方积极动员辖属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二是启动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推出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搭建“扶贫832”销售平台,形成了全民消费的扶贫产品销售氛围。截至2020年10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136130个扶贫产品,涉及1836个县和39523个供应商,已销售2276.65亿元,东部9省市消费扶贫金额675.15亿元。有效解决了疫情引起的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卖难的紧迫性问题。

破解消费扶贫依赖症,培育和厚植市场化导向机制非常必要

目前,消费扶贫机制触动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神经,与产业扶贫实现了有效衔接。下一步,要继续让消费扶贫持续性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和解决相对贫困。为此,需要培育和厚植市场化导向机制,逐渐摆脱消费扶贫对道德和行政因素的依赖,破解消费扶贫依赖症,让消费扶贫持续发挥作用。

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市场机制来实现更有效的配置。贫困地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足,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友好,人力资源充足,可以进行精耕细作的种植养殖,生产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同时也保持了可不断开发利用的旅游业资源。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消费更趋营养、健康、品质,田园观光、民俗文化、民宿美食等乡村旅游需求旺盛,正好为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逐步升级改造提供了方向。因此,消费扶贫需要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刺激,激励贫困人口不断创新改革,使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逐步向市场需求的方向转变,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更有效配置。

城镇居民购买潜力极大,需要通过市场化导向机制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乡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而城乡居民是城乡循环的主体,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够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前来看,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机关组织是消费扶贫的主要力量,而城镇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还未被充分调动。为积极促进消费扶贫持续性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挖掘城镇居民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潜力。政府和帮扶方要积极引导城镇居民从道德引致购买到尝试购买,再到主动购买的思想转变,有效调动城镇居民购买意愿,逐步培育和厚植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市场化运作土壤。

构建市场化导向机制,促进消费扶贫持续性

更好发挥政府主导带动作用,并逐步培育和厚植市场化运作机制。消费扶贫公益性强、牵涉面广,需要政府统筹兼顾、积极主导,有效带动消费扶贫步入稳速轨道。消费扶贫中,政府力量包括中央部门、帮扶省市和受帮扶省市县等,各方需要明晰职责,积极配合。中央主管部门需要做好消费扶贫统筹协调、规划构建、政策推动以及宣传引导工作,营造全民消费扶贫的市场氛围,充分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帮扶省市要积极搭建互动平台,组织参观交流,引导辖内企事业单位走入贫困地区选购产品和服务,激励签署长期供销合作框架协议,引导贫困地区干部和人口到发达城市学习市场竞争意识和先进经验技术,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市场活力。

受帮扶省市县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市场投资和购买需求。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推进同品种片域种植,扩大供给规模,做好供给侧改革。同时,激励贫困人口勤劳致富,做好农产品精耕细作,主动适配帮扶方和市场需求。二是做好物流基地、交通道路、网络建设、展销活动等基本服务,吸引企业投资和购买,保障“企业进得来,产品出得去”。三是通过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措施吸引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东西部转移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四是做好区域特色品牌建设,扩大有地域影响力特色产品的种植养殖范围。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产品质量检验追溯平台,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好失信惩戒工作,维护品牌的可信度和市场价值。五是做好贫困地区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挖掘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潜力,开辟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消费扶贫帮扶方多是“先富”群体,深受市场机制影响,对消费市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带后富”的作用,培养帮扶对象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帮扶方,与城市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应充分利用其行业、商圈以及品牌优势,帮助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打开城市市场。帮扶方要逐步培育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运作能力,用市场思维塑造可持续帮扶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长期化的特色帮扶共赢机制。电商、物流、批发、旅游等帮扶企业,在消费市场中覆盖面广、理念先进、技术成熟,可以发挥更大的市场培育和厚植作用。如电商企业可帮助农村电商经营者提供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网店运营、产品追溯、人才培训等一条龙专业服务;物流企业可结合农产品季节性特点,在成本收益平衡基础上,适时加强贫困地区物流配送能力;农贸批发企业要深入调研贫困地区种植优势,在充分考虑运输成本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引导贫困地区种植市场稀缺产品;旅游企业可积极参与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采用入股分红、优先用工、灵活合作等多种途径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做好消费扶贫长远规划,形成供需互促的新型帮扶合作机制。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因此,要做强做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市场,扩大消费规模是前提。要实现消费扶贫持续发力,就需要提早做好扩需长期规划。一方面,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与贫困地区形成长期供销合作关系,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帮扶方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需求”,引导贫困地区“改产品、优服务”,建立帮扶方与帮扶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新型帮扶合作机制。另一方面,疏通扶贫产品线上线下购买渠道,让扶贫产品购买更加便捷,逐步培育和扩大市场对扶贫产品的需求。同时,做好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以及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建设,持续发挥消费扶贫解决相对贫困的作用。

培育和厚植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提质升效机制。提高消费扶贫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的有效机制,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市场基础,激活贫困人口致富动力,增强贫困人口创新自信,帮助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政府和帮扶方要积极联合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质检认证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界力量,整合多方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畜产品种子品质,强化标准化种养,提高产品形态和品质;二是通过“借品牌”和“创品牌”等方式,打造一批影响力广、信任度高的地域特色品牌,提升贫困地区优质产品知名度。三是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把关机制,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查验系统。四是加强旅游服务培训,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做好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宣传,让游客“慕名来、玩高兴、吃开心、住舒服”。五是探索将扶贫产品适当去标签化,与普通商品同场竞技,保持扶贫产品真实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价值。

进一步挖掘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持续加大提高城镇居民帮扶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宣传力度。贫困地区农产品绿色环保,旅游资源健康舒适,但“酒香还怕巷子深”,消费扶贫初期阶段,需要政府和帮扶方不断加大消费扶贫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城镇居民“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帮扶意识和道德情怀。长远来看,要善于培育城镇居民的大局意识,从效益最大化角度来看,城镇居民优先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在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能通过“做大蛋糕”来增加自身的长远收益。因此,要通过宣传让城镇居民真正了解到城镇和乡村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另一方面,城乡两侧共同发力,培育和厚植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机制。城乡居民最有效的互动场所就是市场,而市场交换是平等的交易。因此,培育和厚植市场化导向机制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消费者效益最大化价值追求。贫困地区居民必须充分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让城镇居民买到好东西。城镇居民要信任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让扶贫产品卖出好价钱。政府和帮扶方可通过电商平台和商贸市场,采取直播、试吃、试用、质量追溯等措施提升城镇居民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信任度,逐步培育城镇居民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主动购买意识。长此以往,城乡居民之间将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李顺强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消费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