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阅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摘帽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极大振奋了中华儿女追梦圆梦的信心和决心,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接续奋斗的士气和干劲。

脱贫摘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脱贫群众生活变化看,脱贫摘帽让群众摆脱绝对贫困、走出困难生活,焕发出拼搏奋进的精气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这进一步增强了脱贫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看,实现脱贫摘帽,让贫困地区一处不落、贫困人口一人不少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不懈努力,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看,脱贫摘帽对于摆脱贫困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我们的先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历朝历代都没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座重要里程碑。

从世界范围看,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放眼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中国减贫奇迹,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脱贫摘帽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坚持不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能只是一时的结果,而应是一种可持续的状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有的遇到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

持之以恒追求更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仍需持之以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目的在于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从而确保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接续奋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要优先重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继续把帮扶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开启新生活、进行新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脱贫摘帽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这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开启新生活、进行新奋斗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因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和战略引领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在新起点上绘就了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新蓝图,为新的奋斗指明了方向。开启新生活、进行新奋斗,需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需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防止返贫的基础上,着力做好长远谋划,强化资金、人才等投入保障,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充分调动农村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内生发展能力,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5日 09 版)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