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学史明理 > 正文

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自费县县城向东出城后,沿东北方向垛南公路行驶约34公里,远远地望着一个大型红色飘带的雕塑大门,便到了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东门。

沿着景区里的内部道路,步行约1公里,一个三面环山、风光优美的小山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白石屋村。这个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极为隐蔽和幽静。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却“飞”出了一首不朽的歌曲——《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在课堂,四处回荡。她与《茉莉花》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

80多年来,这支优美动听的山东民歌,不仅传遍全国,远走海外,而且还被歌剧《沂蒙山》、舞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吕剧《补天》,以及电影《南征北战》《沂蒙六姐妹》《平鹰坟》等作为插曲或演绎为主题音乐。莫斯科申奥成功典礼、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山东形象片、上合组织2018青岛峰会山东形象宣传片的背景主题音乐都是《沂蒙山小调》......。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从此,“沂蒙好风光”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她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40年春,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刚刚建立,日寇、汉奸、国民党顽固派联合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围剿、“扫荡”,时常利用东蒙山一带封建反动会道门——“黄沙会”散布谣言,蛊惑民众,诋毁共产党的领导。

1940年6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在白石屋村一带,为了揭露敌人阴谋和“黄沙会”暴行,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经过精心构思,在白石屋村一间团瓢内(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圆形草房,当地人称为团瓢),连夜共同编写了《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共八段歌词。这八段歌词,是多年之后由李林与胡荫波回忆整理的: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

大家那个小户哎遭了殃。

牛觱那个一吹哎嘟嘟响,

拿起那个刀枪哎上山岗。

硬说俺的肉身子哎能挡枪炮,

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

烧香那个磕头哎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从天降,

要把那个害人虫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

男女那个老少哎喜洋洋。

当年8月1日,阮若珊在蒙山根据地庆功会上,首唱了这支歌,根据地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很多人当场报名参军。这首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很快在沂蒙根据地流传开来,迅速传遍华北、华东等全国各大根据地,深受广大军民喜爱。

由于这首歌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作者和广大军民对歌词不断修改,在保留开头两段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唱词的基础上,充实新的内容。1949年在上海出版的民歌集收集的《沂蒙小调》,这是已发现的《沂蒙山小调》最早印刷版本。也就是说《沂蒙山小调》最初就叫《沂蒙小调》。

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首歌只保留原作的前两段歌词。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在词的后两段注入了时代的内容,形成现在这首完整的、脍炙人口、充满诗情画意的《沂蒙山小调》,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沂蒙山人民幸福生活的革命历史歌曲。

八百里沂蒙是片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八路军山东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山东省党政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沂蒙山小调》诞生于齐鲁大地抗战之时,升华于解放战争年代,在新时代传承,简单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

当年在沂蒙根据地,从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从军队的高级将领到普通战士,不论身份地位,来自哪里,都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主动帮群众挑水、砍柴、扫院子,始终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众也把他们当成“主心骨”“贴心人”。在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他们带领群众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反“扫荡”、反封锁、反奸除霸,共渡难关。“一个锅里摸勺子,一张桌上动筷子,一个山洞躲‘扫荡’,一个战壕打鬼子”,这种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凝聚起推动革命的磅礴伟力。

从1938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唱着《沂蒙山小调》,高举这一文艺宣传武器,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在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忆烽火岁月,沂蒙大地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流淌着先烈的热血,镌刻着红色的记忆。他们,是中国革命煌煌史册的书写者;他们,也是铸就辉煌的指明灯。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既要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发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更要时刻牢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牢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江山的立场是人民,坚持江山的本色是红色。

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歌。如今,沂蒙人民也在传唱《沂蒙山小调》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悟到沂蒙精神的内涵,进而化作前行的动力,在新时代点燃了沂蒙老区奋发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山东乃至全国人民正伴随着《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同心共筑中国梦,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沂蒙山小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