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加强社会治理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摘 要: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面对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风险,各级政府应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与此同时,扶持壮大“小微企业”、鼓励发展新型从业形式,积极扩大就业,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 经济安全 社会治理 经济韧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一些国家有所抬头,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方针,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面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压力,政府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动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理,防止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

加强社会兜底保障,提升社会消费能力

推动国内大循环可以增强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是当前我国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策略。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开始下降,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另一方面,社会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实际消费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559元,其中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三项支出占比达43.9%,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为28.2%,维持生存的基础性消费比重偏高,消费水平有待提升。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下降,消费支出偏低。此外,虽然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较低,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也更低,极大限制了农村社会的购买力。同时,一些地区房价过高,对居民的消费意向形成了明显的“挤压效应”,导致其它产品的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和阻碍了国内大循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应对各类未知风险的过程中,侧重保护弱者的兜底性福利制度和政策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1]。由于社会资源拥有量的差别,风险的后果和成本的分摊具有群体不均衡性,与拥有较高收入的群体相比,低收入群体缺乏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本,特别是在大的经济波动中,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弱,政府需要格外重视低收入群体的生计安全,这是维护经济安全的一种必要的社会投资。人们在面临风险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在响应能力和机会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别,而社会福利政策对最弱势的群体成员具有首要的保障义务,只有这些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我们才可以谈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现阶段,各级政府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性职能,扩大兜底性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各种经济体的短期自利行为,增加公租房、限价房、廉租房等福利性保障房的供给,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住宅产权制度的改革,防范外部经济压力导致的各种社会风险。

扶持壮大“小微企业”,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人,但由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社会就业问题与经济的稳定运行息息相关,社会就业率的下降会抑制消费,导致民众负面心理预期增多,由此形成不稳定的社会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

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中央明确提出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通过稳定市场主体逐步扩大就业机会,防范社会风险的发生。在各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他们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加之我国人工成本增长较快,一些小微企业运转困难,在融资贷款、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不少限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为此,各级政府需要放宽市场准入、对带有行政垄断特点的产业加快市场化改革,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享受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解决好企业银行贷款、投资融资方面的问题,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鼓励和引导新型从业形式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风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提出“经济脆弱性”这一概念。具体而言,经济脆弱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面临不可预料事件冲击时所表现出的低承受能力,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单一。国外学者在分析美国俄亥俄州35年来县级就业数据的变化后发现,遭受外部风险冲击后,产业多元化的县在抵御、分散风险方面的效果较为明显,产业集中度高的县则表现较差。据此,他们提出“经济韧性”的概念——包括经济抵御和吸收风险冲击的能力;经济遭到风险冲击后恢复生产的速度;经济在遭受冲击后重新调整自身结构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路径的创新能力,等等。并认为增加经济韧性需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从而防范因某一产业遇到冲击时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和致贫现象[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从业形式在我国层出不穷,如网络直播、网店经营、网上代购、网约车、网约配送员、网上快递等发展迅猛,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上千万人。不同于“朝九晚五”式的传统工作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从业形式具有时间灵活、进入门槛较低等特点,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据阿里研究院的预测,2036年我国零工经济自由职业者总量有可能突破4亿人。新型从业形式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吸纳社会富余劳动力,同时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从而减轻外部经济变动导致的就业压力,降低社会风险发生的几率。新型从业形式大多以互联网为媒介,具有虚拟经济的特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行机制与传统的用工模式、组织方式和劳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在职业规范和监管政策方面还存有很多的空白,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规制。一方面为新型从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从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协调好新型从业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关系,促使其健康发展。

现代经济风险具有复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涉及生产、消费、投资、就业等多个领域,各领域的风险相互影响和传导,形成了一个风险综合体,需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全面系统的治理思维,并以提升社会消费能力和扩大就业为抓手,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本文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注释

[1][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37页。

[2]胡树光:《区域经济韧性:支持产业结构多样性的新思想》,《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第143-149页。

责编:蔡圣楠 / 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uoti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