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汽车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巨变。随着新四化成为业内共识,头部车企和互联网巨头对自动驾驶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技术“山头”。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勇于尝试,也让中国市场成为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最佳试验场。
互联网巨头抢攻自动驾驶“山头”
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赛道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无论是车企还是互联网企业,均在加快布局的脚步。
3月23日,百度CEO李彦宏表现,与吉利合作的集度汽车首款车型预计最迟于2024年推出,该车型将集成百度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和AI能力。此外,李彦宏透露,自动驾驶车队今年准备商业化。
资料显示,百度与吉利在3月2日成立了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其中百度子公司持股55%,吉利子公司持股45%,最终受益人为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
此前,百度曾在2021年1月宣布将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而吉利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会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以及百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的智能化技术打造。
李彦宏说,汽车主机厂商对智能驾驶较谨慎,为了让消费者早日接触百度智能驾驶技术, “自己造车更好”。
而另一家被业界认为也要造车但自身却极力否认的科技巨头华为,近来也在自动驾驶领域频频发力。
3月9日,华为公开了两项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分别名为“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自动驾驶系统”及“一种车道线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其中,“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自动驾驶系统”专利申请日期为2019年9月6日。根据摘要信息,该申请涉及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包括获取驾驶员的脑波信号,并根据信号确定驾驶员的脑波活动状态,进而控制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状态,驾驶状态包括人工驾驶状态和辅助自动驾驶状态中的至少一种。该申请目的在于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用户体验度等。
另一专利“一种车道线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申请日期为2019年9月9日。摘要显示,该专利适用于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领域。该方案将从地图服务器获取的车道线信息与检测到的车道线信息进行融合,以此去除虚检,找回漏检,有助于提高车道线检测性能,实现准确确定车道线信息,提高驾驶性能和安全性等。
在此之前的3月5日,华为还公开了两项相关专利,分别名为“一种激光雷达”及“行人再识别网络的训练方法、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
当然,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并不只是互联网企业的身影,不少车企同样深入其中。
时下,汽车产业已迎来新的巨变,“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电动化”成为业内共识。其中,头部车企对“智能化”的热情空前高涨,而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也勇于尝试。
在市场与产业的双重驱动下,相关车企加大了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例如,老牌跨国企业丰田汽车计划投入200亿日元成立软件子公司Woven,专注于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操作系统以及高清地图等业务;国内的长城汽车也设立了一级部门“数字化中心”,囊括所有汽车数字化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化营销平台等;而奥迪、本田、广汽、威马等车企也都纷纷加速了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
不过,一些互联网企业认为,在自动驾驶方面,传统车企主要以渐进式发展为主,早期多以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销量为目的,产品更迭相对保守,而互联网企业的嗅觉更加灵敏,在算法、软件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上也更具优势。
然而,互联网企业也有自己的劣势,比如车企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就是其缺乏的。此外,功能的稳定性是自动驾驶系统量产的最大考量之一,需要得到车厂的认可。因此,自动驾驶是一场非零和博弈,需要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共同合作。
北汽打造智能驾驶平台引领高端化
今年年初,北汽集团下达了新一年的“开工令”和“折子工程”,并发布了集团“十四五”战略整体目标,明确2021年的经营方针和工作任务。
在北汽内部,“折子工程”就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作为关系到集团能否顺利实施改革、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核心性工作,北汽集团发布了18项“折子工程”项目,直面经营风险,盘活重点项目资源,探索转型和创新发展路径。
据介绍,北汽的改革调整目前正进入纵深阶段。北汽方面表示,要大力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双轮驱动,通过高质量集约式发展,确保北汽迈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另外,在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北汽也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发力。
前不久,华为消费者BG总裁余承东、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TO蔡建永等一行到访北汽集团基地,与北汽就双方接下来的合作进行了交流。
实际上,这并非华为和北汽的首次合作。早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新一代MH5000 5G芯片T-BOX的高端车——极狐阿尔法T(ARCFOX αT)就已上市。有消息称,北汽新能源相关新车型将在今年上半年落地推出,华为将在此款车型中承担软件系统、ICT技术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研发落地工作。
业界认为,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对北汽而言,旗下聚焦高端的ARCFOX极狐品牌或将迎来重大利好。
据了解,ARCFOX极狐是北汽与华为合作的下一代车型,首款车型ARCFOX极狐αS HBT,会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亮相。这款车型将搭载3颗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以及算力可达352Tops(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的华为芯片,形成了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对北汽新能源来讲,我们具有多年的核心技术积累,已经积累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整车集成能力,专门打造了高端纯电平台BE21。”北汽新能源ARCFOX事业部N60项目总PM(产品经理)曹琛透露,BE21平台对整车的EE(电子电气)架构做了更好的扩展,引入了世界级的先进电机电控系统,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方面,BE21平台配备了23个传感器、2个域控制器,支持自动驾驶达到L2.5级。同时,平台上延伸的产品也在进行L3至L4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拓展。他说,无论是在方案设计还是在功能与性能方面,BE21平台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长城汽车争先全车L3级自动驾驶
“汽车最终会成为‘四个轮子+超级计算机’的形态。”日前,长城汽车智能驾驶负责人、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向外界描绘了其对未来汽车出行的构想。
2020年底,长城汽车发布了咖啡智驾“331战略”,即咖啡智驾要利用三年时间成为拥有庞大规模、用户体验良好、覆盖场景更多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这期间,长城汽车将在2021年实现中国首个全车冗余L3级别的自动驾驶。
张凯说,咖啡智驾是长城汽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组成部
分。具体而言,长城汽车将咖啡智驾“331战略”目标分为三个节点:2021年,咖啡智驾实现中国首个全车冗余的L3级能力自动驾驶;2022年,力争成为国内辅助自动驾驶用户量最多、具备中国最大算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以及中国首个在复合场景达到L4智能驾驶能力的车企;2023年,打造覆盖最多中国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
据了解,长城汽车为咖啡智驾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思路是,以扩大冗余的方式来提升整车的智能驾驶能力。这里的冗余是指对一些关键部件或功能进行重复的配置,冗余越多就代表着“替补”越多,安全性也越高。同时,冗余的多重感知也能够为“数据驱动”的技术理念提供数据支撑。
张凯表示,目前自动驾驶发展的驱动类型已发生变化,正从功能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车企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建立数据的闭合系统,让数据去驱动车辆具备自学习能力。
为此,长城汽车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投资,涉及从芯片到控制器的开发,以及算法的部署,直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事实上,当下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致力于将自动驾驶商业化,但张凯认为长城咖啡智驾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即技术的积累和以长城汽车销量规模为基础的大数据。其中,毫末智行将是支撑咖啡智驾战略的关键技术力量,它将决定长城汽车能否在这场比拼科技的速度战中赢得先机。
2019年11月成立的毫末智行由长城汽车内部的ADAS系统研发团队独立而成。今年2月,毫末智行宣布完成Pre-A轮数亿元融资,由首钢基金领投,美团、高瓴创投跟投。而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前总经理顾维灏的加盟,更是让毫末智行在自动驾驶乘用车和低速末端物流无人小车两条路径上的商业化颇受关注。
不过,长城汽车在自动驾驶上有着自己的节奏。按照长城汽车对外透露的时间表,首款搭载咖啡智驾的中型SUV——WEY摩卡将于今年4月正式上市。业界认为,摩卡将成为验证长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第一块试金石。
奔驰“循序渐进”推进自动驾驶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依然抢眼。数据显示,2020年,奔驰公司共向中国客户交付了774,382辆新车,同比增长11.7%。而一次又一次超越预期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奔驰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据了解,2021年奔驰乘用车将继续推进电动化战略,推出大型纯电车型架构平台,生产全新纯电车型。
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首席运营官马库斯·谢弗将2021定义为奔驰 “EQ之年”。为此,梅赛德斯-奔驰计划今年推出大型纯电动车型平台EVA,并发布4款纯新电动车产品。后续,EVA平台将推出EQE、EQE SUV、EQS SUV这三款车型。接下来,到2025年,梅赛德斯-奔驰还将推出第二个全新的电动车平台——MMA模块化平台,该平台将主攻紧凑级与中型车的研发工作,以进一步完善电动车产品阵列。
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电动化车型销量的迅速增长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引入,让奔驰在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稳步前进。
而在自动驾驶领域,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奔驰自然也不甘于落后。早在去年10月,奔驰公司就已开发出一款自动驾驶系统Drive Pilot。目前,奔驰正在全球范围内,为新系统寻求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如果一切顺利,Drive Pilot今年年中将首先在德国上路。
梅赛德斯-奔驰自动驾驶经理迈克尔·德克尔说,“Drive Pilot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极端情况,有些特殊情况则需要驾驶员加以控制。”目前, Drive Pilot最高只能以60千米的时速运行,不过在法律框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
显然,相比互联网企业的激进,奔驰正在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发自动驾驶新技术,并用工程师取代消费者来验证相关成果。
“我们不希望客户盲目信任自动驾驶系统,而是希望他们对汽车有知情权,客户需要确切地知道汽车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奔驰发言人表示,“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汽车陷入复杂的驾驶局面,汽车是否处于控制之中仍充满不确定性。”
宝马重视智能系统开发
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中,宝马向来都是积极参与者。
日前,宝马集团公布了2021年的增长和盈利目标,并宣布了品牌转型战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们有着清晰的路线规划。我们将坚决地把行业转型所带来的电动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特征转化为宝马集团在未来真正的竞争优势。”
宝马品牌转型的第一阶段,大概可以追溯到2014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Project i项目启动电动纪元。目前,宝马在售的纯电动车型均属于这一阶段的产品。
第二阶段的特征则表现为,在同一款车型上推出搭载不同驱动技术。比如,传统的2.0T+8AT动力系统和全新的纯电动动力系统就共同搭载在宝马X3与iX车型上。在这一阶段,宝马计划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
宝马的品牌转型将在2025年进入第三阶段, 届时新车型将主要有三大特征:完全重新设计的IT和软件架构、全新一代电力驱动系统和电池、以及贯穿整个车辆生命周期的全新可持续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宝马越来越重视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并祭出了“史上最强智驾系统”。
前不久,宝马宣布将在今年推出第8代BMW iDrive系统,这套系统包含BMW操作系统8.0、经过重新设计的控制元件和软件界面,以及互联和数据处理能力。而每一处变化的背后,其目的都是让宝马汽车看起来更像是科技产品。
据了解,宝马的iDrive系统全称为“intelligent-Drive System”。一直以来,宝马iDrive系统的人机交互逻辑都比较清晰,即通过iDrive控制旋钮进行旋转、按压和拨动,对车辆的导航、娱乐、设置等功能进行控制和交互。随着技术的进步,近来又逐渐增加了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功能。
本次迭代更新,宝马强化了系统内的BMW智能个人助理功能,不仅在设计上进行了升级,基于扩展的信息数据库,BMW个人助理也变得更加智能,可以区分交谈的对象,考虑车辆及其周围环境的状况,根据情境进行沟通和操作。
另外,基于云端的导航系统,新系统还会通过实时信息与预测模型相结合,以大数据模型作基础,考虑前方路段交通状况变化,精确地计算到达路线和时间。
除了整合实时数据,BMW云端还采用了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实时数据和历史大数据模型,为用户提供交通状况及预测服务。可以说,这已经不再是一台单纯的汽车,而是一辆可以实时接收并处理各种数据的移动出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