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做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至此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我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味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从1986年开始,尤其是2013年以来,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很大程度在减贫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农”领域,主要贫困主体是农民,主要贫困区域是农村。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此后连续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1994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3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等规划和政策文件,重点推进脱贫减贫工作。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任务,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心,体现在国家领导的关注重点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邓小平同志曾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在摆脱贫穷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民生建设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初心使命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他始终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三农”工作以脱贫攻坚为重心,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了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共同富裕思想是我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史,贯穿于中国减贫实践全过程。我国的减贫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这种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主导的减贫机制,充分发挥了减贫事业中政党和政府的作用。党发挥统领一切的领导作用,政府在减贫计划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减贫过程体现出党和政府极强的领导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在党和政府的宣传动员下,大量社会主体参与了中国的减贫实践,有力推动了减贫事业发展,使中国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减贫成就。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精准脱贫战略实施以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将深入开启,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随着重心转移,未来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聚力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5年过渡期中,重点做好机制、成果、政策、人才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确保过渡期内各项政策平稳过渡。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培育壮大“一懂两爱”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接续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

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要汇集五大力量,科技的力量、公共服务的力量、秩序的力量、组织的力量和民众的力量。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靠科技的力量开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发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把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坚持党管农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依靠组织的力量,领导民众、激发民众的主动创新创造能力,汇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乡关系这个系统的经济社会背景。要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农民市民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策略,要以历史的耐心、坚定不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五大体制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