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乡风文明 > 正文

绘出故乡万千彩

——吉林东丰农民画家李俊敏与“农民画之乡”携手走过五十年

1

李俊敏作品《牵牛花》。 受访人提供

2

正在作画的李俊敏。 受访人提供

农民画,画农民,绘乡村,笔笔划划出神采,既记录着“三农”领域的发展与变迁,更延续着农耕文明的精髓与传统。本期,让我们走进“中国农民画之乡”吉林东丰县,听听农民画家与画乡之间长逾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 ——编者

驱车从吉林省辽源市出发,沿303国道向东南方行进一个多小时,便能抵达东丰县有名的“画家村”——红郎头村。1969年,正是在这座秀水河畔的寻常小村里,一个“农民业余美术组”悄然成立,孕育了日后与“户县农民画”“金山农民画”齐名的“东丰农民画”。

这一年,老李家初中毕业的兄弟俩正式参加了工作:哥哥李俊敏继承父业做起了木匠,弟弟李俊杰到磨米点学起了磨米。在两人紧张忙碌的劳动生活中,原本只是儿时爱好的“画画儿”不期然成了一抹活泼的亮色。

“没活儿的时候,俊杰爱画两笔速写。磨米点紧靠着中学,引来不少学生跟着画。”李俊敏说,弟弟开起来的美术组,就是当下“东丰农民画”的诞生地。“晚上对着灯,找来剪纸、刺绣、年画做参考,想画啥就画啥。”自然而然地,李俊敏也成了美术组里的一把好手。

从“业余美术组”到“秀水公社文化站”,再到如今的“农民画创作研究室”,兄弟二人陪伴东丰农民画走过了半个世纪,被村里人亲热地唤为“大李”与“小李”。

太奶的绣样,父亲的彩棚

李俊敏出生于1951年,长弟弟俊杰一岁。从普普通通的回乡青年到远近有名的农民画家,两人的成长离不开家族几代人的积累与陶染。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有哈达岭自东北向西南循境而过,丘陵缓布,水草丰美。清康熙年间,覆盖辽河、辉发河流域的盛京围场正式设立,东丰便身处其中。几百年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农牧兼顾、渔猎并举,在满汉融合的岁月里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

装点家宅的彩棚画、祭享逝者的棺材画、愉悦生活的刺绣与剪纸……家家户户的老手艺配合各式各样的节庆仪式,既记录着黑土地上的民俗与风物,也凝聚着老百姓们的活力与祝祷。

李俊敏的曾祖母虽非手艺人,却有着一双在村里出了名儿的巧手。不论剪纸、刺绣,还是在毛草纸上画画儿,曾祖母总是为了全家人的舒心愉悦而忙活着。“逢年过节,端详太奶的剪纸,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五福临门’和‘吉庆有余’,也搞清了一个个门神的来历。”在李俊敏心中,这些幼年场景算得上是“最初的启蒙”。

更直接且具体的影响,来自父亲李洪山。“父亲是村里的木匠,也是个精通各种技能的民间艺人。”谈起父亲,李俊敏流露出满满的自豪与怀念,“我爸糊彩棚,做走马灯,画棺材画,刻挂笺,没有他做不了的活儿。”

从“走马灯”上的张飞、宋江走进历史传说与名著故事,从棺材画上的“二十四孝”领会乡土中国流传至今的孝悌情怀……一天又一天,正是仿佛“无所不能”的父亲带领儿子们养成了挥笔画彩的爱好:“他的每一桩工作,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除了将“画画儿”写入自己的生活方式,李俊敏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做人学艺的原则:“一开始学做木匠,父亲就教我‘学手艺要先学会收拾家伙什’。”在去年完成的《木匠》中,李俊敏将一系列裁平取直的“基本功”移入画中,既以父亲为原型,也表达着对自我的期许。“平、正、直”,李俊敏回忆着父亲的教导:“为艺之道,亦为人之道。”

直到今日,李俊敏仍珍藏着父亲留下来的工具。“这些工具至少有百年的历史了。”想到父亲用它们做了不知多少家具与木雕,李俊敏便感叹不已,“对我来说,它们不仅是工具,而且是家族手艺的象征。”

1975年,“秀水公社文化站”成立,弟弟俊杰被破格任命为文化站站长。1980年,哥哥李俊敏进入文化站,担起了组织推广农民画的重任。“直到2012年退休,我的职位和工作内容都没有变动过。”李俊敏说,这30多年的“不变”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为了将自己对农民画的喜爱实践到底。

从木匠变身为文化站干事,还有一段小插曲。“我原本已经是七级木工,每个月能挣150元。”李俊敏打趣道,“到文化站后每个月只有38元,光父母妻子的思想工作就做了好多!”

关东的民俗画,故乡的风物图

1956年,父亲李洪山完成了东丰第一幅当代农民画《喜交公粮》。画面上,头包白巾的壮年汉子扬鞭向前,骈马车里堆着小山样的粮食,少年车顶吹笛,一派金灿灿的丰收氛围。

2004年,儿子李俊敏用一幅《责任田》将人民公社之后的农村生产故事接着讲了下去:晚抽水、晨打药,雨栽苗、晴锄草——四个互相关联的场景中,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励的农民正忙得不亦乐乎,充分展示着劳动致富的信心与欣喜。

事实上,《责任田》代表着李俊敏农民画中的一条重要脉络——记录农业生产关系的时代变化,定格乡里乡亲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2014年的《黄牛息耕图》展示现代农具的广泛应用,借老黄牛的退休生活讲述农业机械化的时代主题曲。2015年的《九牛二虎一个人》(二稿)截取收割场景,将现代农业的“一人一机”与传统劳作的“九牛二虎之力”并置一处,在今昔对照中具现了大跨步式的发展成果。

这当然并非“大李”笔下东丰世界的全部内容。关东民俗谣谚、乡村文艺娱乐、农家日常生活……李俊敏从“关东三宝”画到“庄户三喜”,从“乳牛生乳牛,三年五个头”画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画到“电话、电视加电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细细密密地勾勒着关东田园生活的时空与表里。

“一幅画讲一个故事,画里是艺术化的生活,讲出的是诙谐的道理。”李俊敏擅长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在一幅画作中连缀同一主题的不同场景,实现画面感与叙事性的熔融合一。

“首先要画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感动的。”李俊敏说,自己坚持多年的另一个主张,是保留现代化进程背后,逐渐消失的田园场景,“比如耕牛劳作的场景,养牛驯牛的过程,相牛买牛的细节,老老少少平日里的乐子。”

单是“买牛”这一件事,李俊敏便从不同角度画了许多遍:捕捉买卖双方的神情与动作(《牛市》,1988),还原藏在袖筒内的议价手语(《袖里吞金》,2016)等。“山后田间的乡村爱情故事,过去村里常见的自制玩具,农家娃跟牛羊鸡犬的亲密互动,都是我画过的题材。”李俊敏说,希望这些重现“昨天”的画面,能够唤起观众们心中的乡愁。

“保持画里的‘关东’风味与‘东丰’秉性,就要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转变成可见的纹样、色彩与风格。”将满族传统图饰融入农民画,便是李俊敏摸索出的诀窍之一。“鱼代表年年有余,石榴、青蛙象征多子多福,蝙蝠与福气谐音。”李俊敏一一讲解起来,“老一代人从身边的动植物上得到灵感,再根据工艺需要变形成如今的图案。比如说剪纸怎么剪才能更形象,刺绣怎么走线才能更加合乎针法。”

蝠蛙游鱼,云纹水草,各种图案装点着画中人的衣袖,填充着老黄牛的肌理,勾勒着黑土地的褶皱,为李俊敏的故事画增添了从具象到写意的别样风味。

谈到在绘画道路上与弟弟的关系,李俊敏显得格外健谈:“小时候,在煤油灯下画,对着墙上的年画描,他照着我画,我照着他画。后来他从事风俗画研究,我活用木工技术,他擅长掌控大场面,而我更爱‘以点代面’!”在李俊敏看来,携手共进、和而不同,正是两人关系的写照:“我们在农民画推广中相互支持,在艺术追求中彼此借鉴。我们同为东丰农民画的创始人,更是东丰农民画的传承人。”

从“自己画”到“教人画”

东丰农民画跳出平面透视法则的拘束,画风粗犷而细饰绮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983年,张玉艳的《幸福的晚年》荣获全国首届农民画大展一等奖,让东丰农民画第一次走出故乡,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1988年,东丰县与陕西户县(现鄠邑区)、上海金山县(现金山区)等同时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真真儿成了当代中国农民画的“领头雁”。

随后的几十年中,刘丹、吕延春、郭荣梅等农民画家接连涌现,在国内大小赛展中屡创佳绩。这样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兄弟二人在文化站开展起来的农民画推广与辅导事业。

“原本创作是出于爱好,进入文化站以后,就开始思考怎样把农民画创作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李俊敏说。

2009年,东丰农民画入选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选址县城的东风农民画馆正式落成,特为李俊敏辟出一块场地,既用作工作室,也用作农民画教学。“搬来县城以后,每天步行半个小时,在农民画馆教二十来个学生。”李俊敏“详解”起了自己充实的退休生活,“‘疫情’发生以来,我在家搜集整理图文资料,还编成了一本以‘牛’为主题的个人画集。”

对李俊敏来说,“农忙自己画,农闲教人画”仍然是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动口不动手”仍是他辅导农民画的原则之一。

受限于农时节气、缺乏绘画基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多年来,李俊敏摸索出了一整套面对农民学员的教学方法:“一是课程不能设置得太难,二是培训周期不宜过长。”为了让大伙拿得住画笔,李俊敏往往用“临摹”作为入门:“先照着画一两张,既掌握用色、用笔的基础,又能保持兴趣。”

“一个学生叫姜海杰,家庭比较困难,十几年前跟我学画,第一课是让他临摹我的《关东三宝》。”李俊敏说,临摹也有讲究,只画人参、貂皮、鹿茸角上的图案。“他画着,我讲解每个图案的含义,在提升他创作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他的知识面儿。”

光有技巧并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能力。李俊敏给姜海杰定下的第一个主题,就是赶集。“他爸跟他爷爷都赶集做买卖,我就建议他根据人物和环境的变化来构思。”最终,姜海杰拿出一副《三辈儿赶集》,再现了“爷爷赶集用肩挑,爸爸赶集开车跑,儿子赶集点鼠标”的新农村故事。

李俊敏说,“动口不动手”的背后,是“理论联系实践”,更是对学员自主能力的培养。

2014年,“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国总部大展”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展出。老师李俊敏的作品《中非对话》被选为赠给联合国的礼物,学生姜海杰则与吕延春合作完成了主题画《复兴之梦》,堪称一段佳话。

在桃李满天下的同时,李俊敏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原文化部民间一绝大展铜奖(1994)、中国第二届工艺品博览会铜奖(2005)、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农民画大展优秀作品金奖(2010)等重要奖项,并于2019年被吉林省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将农民画带入了大学课堂。

目前,在东丰县,农民画创作队伍已达5.2万余人,除了免费开设的农民画培训学校外,各中小学也都设置了农民画课程。在3000万元的农民画年销售额背后,是近600件获得国家级奖励的优秀作品,更是5000多名通过创作农民画获得增收的农民画家。

“有这样的成果,我很珍惜。”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李俊敏说,自己的女儿、姑爷、侄子、外甥都继承了这门手艺,外孙在郑州上大学,学的也是工艺美术设计。“我还要继续将东丰农民画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韩冰曦]